教师节话“育人”
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实践,还有一位不可缺席:虽然不是教师,却应该是表率;虽然不是家长,却应该是示范——这就是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
一
中国人历来把“传道授业解惑”中的“传道”看得很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既要教书,更要“育人”。
因为不论有多高的学历,做人不够格,终究是教育的失败。不论有多大的本事,做人不本分,终究一事无成。不论当多大的官,做人不规矩,终究祸害百端。所以,每当我们走向社会,走向新的工作岗位时,都不要忘了提醒自己:先学做人,再学做事;学会做人,才能更好做事。
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是育人的核心问题。
有一种说法,“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心情可以理解。但往往是,不会走,就先学跑;刚上小学,就扛上初中的书包。补课班、特长班,一个不落,弄得孩子喘不过气来,大人腰酸背痛。问题是,跑得早就一定跑得快、跑得远吗?还真不一定。
做人方面输了,才是真的输了。
一个人成才,需要多方面因素,重要和首先的,必须是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好人。举凡可以称之为大学者、大艺术家、大科学家的,几乎都是道德可钦、人格可敬的好人。经验告诉我们,好的教师,是能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给予正确指导的教师;好的教育,是奠定生活和事业前进基础的教育。
二
国家要实现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国家要富强,人民要有信仰。
坦率地说,“育人”方面我们面临困惑。
市场经济,多元利益,价值观体系更加复杂。拜金主义和实用主义抬头,在很大程度上稀释了理想,降低了情操。不良习气开始向学校蔓延,甚至出现低龄化倾向。
为师贵在“传道”。道,即是现代意义上的“三观”,“三观”正,可正人;不正,则毁人矣!教师要做不良习气的斗争者,做正道的捍卫者,为社会培育“新民”。
“育人”是实实在在的工程。不仅要有体系清晰、完备的“国家哲学”,为人生赋值、为社会定规、为国家塑形,更重要的,还须与人们鲜活的生活、甚至现实困惑对接起来。
比如,对国家,是希望多些奉献,还是永远感到索取不够;在工作中,是认同“老实是做人的本分”,还是总感到“当老实人就是吃亏”;对同事和朋友,是珍惜那份纯粹的友谊,还是笃信“没有友谊,只有利益”——理想,信念,价值观,必须落在普通、平凡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层面中,为我们导航,为我们解惑,才有价值、有意义,也才有生命力。
核心价值观一旦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脱节,就变成了空洞说教。
三
不能认为,“育人”只是老师的职责,像有的家长那样,花大钱把孩子往重点学校一扔,就万事大吉。教师、家长、社会,应该“三位一体”。
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实践,还有一位不可缺席:虽然不是教师,却应该是表率;虽然不是家长,却应该是示范——这就是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
“以吏为师,以法为教”,这个古老的说法未必符合今天的实际,但还是很有道理的。领导干部其表率和示范的正反两方面作用,都不可低估。
正如有人所说,有卖官鬻爵、贪污受贿的庙堂之贪,就一定会有米中掺沙、酒中灌水的匹夫之贪;一个地方一把手违法乱纪、无法无天,对政治生态造成的损害,进而对社会风气带来的损害,不知多少把手才能恢复过来。而随着十八大以来干部作风的转变,社会上不良风气的生存空间日渐被压缩:当官的都不大吃大喝了,咱老百姓更得省着点,这就是老百姓的逻辑。
少些布道说教,多些实际行动;少些痛责别人,多些严于律己;少些大轰大嗡,多些润物无声;少些大而化之,多些细致入微;少些虚头巴脑,多些坦率真诚——党员领导干部如是,核心价值观一定会被广泛认知认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化于众。(米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