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才是硬道理

01.04.2015  17:21

 

          青海西宁市第一私立高级中学教育纪实

  毋容置疑,规律也是生产力。

  如果说,在学习的困难面前,平庸的教育总是那支打不响的枪;那么,优质教育则是“百步穿杨、一枪一个准儿的枪神”。

  做到学生“低分进”、“高分出”的西宁“一私高”,如此昭示教育——教学不是匠人干的经验活儿,而是要凭专业精神,才能做好的现代工程。

  “一私高”一切教法的核心,都是“知识的迁移”。它要求遵循学生的思维及发展,避免没学会而造成知识断层。有效的串通与衔接,使知识系统化。甚至把初中的知识拿到高中来打通,更有利于揭示知识的本质与规律,并讲清其演变过程。

  但实际情况是,现在有些学校没做到这一点。不少教师,也只是把知识从书本搬到教案,再搬到黑板上,就是没迁移到学生的大脑中,形成不了“活的记忆、活的理解和活的能力”。

  那么,这是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呢?那就是先模仿举例,尝试运用;然后总结归纳,去粗取精;同时确立解题思想,做到“看透、说破”;最后找到规律,“见招拆招”,高效破解。

  “讲多不如教会”。大凡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一旦知识没有缺漏,没有堵点,学生便可“用已知化未知”,使知识有效迁移,达到融合状态。

  鉴于此,袁照文校长总结出:老老实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这便是最大的实事求是。并要求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做到。

  听,他又在讲他的“慢羊理论”——

  “在草原上,总是跑得慢的羊遭到厄运。如何叫‘慢羊’也跑得快一些呢?无需拔苗助长,无需利益驱动,无需讲大道理。只需要——让‘领头羊’先慢慢跑,让‘慢羊’跟上,然后渐渐加速。只要适应了,‘慢羊’也会有快跑的能力!”

  按照这个理论,西宁“一私高”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实现差异发展。

  根据生源状况,他们分别开设“预科班”、“普通班”和“精英班”。

  把没达到中考录取线的学生编入“预科班”,集中补习初中的“数理化英”。

  比如英语,单词量得够;所有各科,要把高中用得着的知识补够,让他们有上高中的能力。

  “低起点、慢爬坡”,很快就能将残缺不全的知识,变成相对完整的储备。

  这就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了——使学习不好的学生也能体会到进步的快乐。

  继而把达到普高录取线的学生,编入“普通班”。按高中的常规教学,并查遗补缺;把达到重点高中录取线的学生,编入“精英班”。高起点、大步走、突破式的教学,让学生们抢占了先机,获得了主动权。

  这样一来,三种班级,得用三种教法。一个教师带三种班,就得备三份课。思想工作也分层:“预科班”需要激励,“普通班”需要鞭策,而“精英班”需要清醒。但不论哪个班,都在不断地实现着极大限度和极快速度的跨越。这就为“跑步进入三年级”,创造了条件。

  让人想不到的是,这种“慢教法”,竟在高二结束时,就上完高中的全部课程。

  这样,复习便有了充足的时间——首先用一学期,把所有知识理一遍,把冷门也点一点;紧接着,用大约三个月,提纲挈领,巩固知识网络;最后,把单科试卷换成综合试卷,用综合的方式练。当在高考中看到综合卷子,学生们就不慌张了,便会从容地创造佳绩。

  但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把孩子们推向高考就没事了。如何让中学教学跟大学接轨,这对孩子们而言,也是重要的一环。

  因为青海的孩子理科偏差,这会给大学阶段的学习带来困难。比如,用高等数学的方法,解决物理化学的问题,就难度很大。

  鉴于此,“一私高”就打通不同的功课之间的通道,跨科训练。这使大学阶段没有了“不适应期”,使学生们优秀继续、信心保持,有能力向硕士乃至于博士挺进。这是个了不起的发端!

  做到了这个,“一私高”的学生跟沿海内地的孩子比,就已经差不多了。

  显然,“一私高”抓教学质量,不是花拳绣腿,不是形式主义,不是应付家长与学生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真功夫、铁拳头。

  学校不仅给了学生进入更好、更高学府的“门票”,而且还给了他们无限的张力。

  令人欣喜的是,2013年,学生宗陈辉被清华大学录取;2014年,宋天意同学考入清华大学,颜海燕同学考入北京大学,朋毛措、张琪源考入同济大学,韩松壮、刘燕龙、星睿、董若男和多杰东智考入武汉大学。而且还有许多学生考入其他重点大学。

  西宁“一私高”,是拿教学的成绩来说话。她让学习不好的学生迅猛提高,考上过去根本不敢想的好大学。

  常璐,来“一私高”学习一年,考入重点大学;魏浩,只在郭老师班里待了一年,考入北京科技大学;钱志鹏,也是在“一私高”一年,考入一本;樊鹏山,“一私高”2010届的学生,其家长本已对他考入好大学失去信心,认为考上三本就不错,结果却考入一本;张铮,又一个被认为“成绩平平”的孩子,考入重点大学。

  最有意思的是撒拉族学生马翠霞,每次考试都倒数第一,但就在她彻底没信心,要放弃高考时,袁校长对她说不能放弃,“有枣没枣你打一杆子啊!”使她重新扬起了希望的风帆,努力学习,不断进步,最后考入西南民族大学。

  ……

  在“一私高”即便“预科班”的孩子,也全部考上了大学。

  当然,升学达到全部,在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新鲜了。

  但是,三年前,西宁“一私高”的录取线才270分。比重点高中低300分,比普通高中低150分,这是什么概念?!

  可以肯定,西宁“一私高”,把不优秀的学生变为了优秀生,并送进大学,这是奇迹,这是一种境界,这是了不起的贡献。

  哥哥考上大学刚走了,弟弟又来了;不等姐姐毕业,又把妹妹送进来。在“一私高”的学生中,有亲属关系的十分普遍!

  为什么?因为家长们认准了“一私高”。

  而各州县的教育部门呢,更是有意向“一私高”推送学生——尤其中考落榜生。他们说,进了“一私高”,没有白进,个个都被高校录取了。这就证明了,能进“一私高”也是孩子们的幸运!

  因此,重点中学的学生们也来了,来“一私高”补课;其它各中学的不少领导和教师,也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孩子和他们寄予期望的学生,送到“一私高”来学习。

  但最感人的,还是这么一个故事——2006年,王忠善校长到民和县招生,有人告诉他,有个孩子叫李延平,是全县中考的第七名。但家庭一贫如洗,无力读高中,到海石湾的建筑工地“打小工”去了……

  鉴于此,“一私高”的两位校长商定:免除一切费用,让这个孩子来完成学业。可当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李延平时,他的家长又说了:“上完高中又能咋的?他考上大学我还是供不起……”

  这时袁校长急了:“李延平如果考上北大清华,上大学的费用也由我承担!”李延平在“一私高”没花一分钱读了三年。后来,他一举考进南京大学。

  类似的情形不一而足——

  双双考入国家“211”重点高校——华北电力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申彦玲、申辉玲兄弟;双双考入一本——东北林业大学和中南民族大学,其中一个属于国家“211”重点高校的汪先伟、汪宁兄妹;以及3年高中没花家里一分钱、却考入北京大学的颜海燕……

  有多达近百名考入一本甚至重点大学的学生,都是由西宁“一私高”资助学费、书费和生活费,才得以飞出去的“金凤凰”。

  袁校长说,在这些孩子中,或许将来会出现几个院士、学部委员或者发明家……所以,“一私高”永不放弃、一视同仁!

  正是由于这种精神,学校不仅最大限度地接纳孩子,还响应各地教育部门的要求“送教下乡”,支援藏区的教育。

  如互助县的1100名师生,听过“一私高”的教师讲课;湟源县的1200名师生、贵德县民族中学、黄南州民族中学和同仁县民族中学的600名师生,也见证了“一私高”教师不一样的教学技术,以及催人泪下的身影……

  改变命运的不仅是知识,更有教育的战术和方法。

  西宁“一私高”用深沉而壮美的爱,改变了太多青少年的命运!

  如今,西宁“一私高”生源越来越好,教师素质越来越高,办学规模越来越大。是青海超千人的民办寄宿制高中,成了全省民办教育的领军者。

  正因为西宁“一私高”做出了那么多优异的成就,因而才得到了多方表彰。如民政部门授予她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的荣誉;国家教育部门把她列入“改革开放30年基础教育发展成就30校”;民政部门把她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单位;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授予学校“全国民办教育先进集体”的称号;西宁市教育部门把学校评定为“教学质量提升工程优秀学校”;西宁市相关管理部门评审她为“中国AAAA级社会组织”、十次评为“西宁市民办教育优秀单位”。更有省、市各级领导专程视察,并给予充分肯定!

  民办教育的出现,是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对教育公平问题和对优质教育需求的有效解决。西宁“一私高”不仅为青海提供了极好的优质教育,而且示范和引领着全省民办教育的发展。由此可以肯定,利用社会力量办学,是多么具有远见卓识的决策!

  袁照文,这位教育界的“武将”和“悍将”,再一次一针见血——中国教育,有“公办”和“民办”两个轮子。让两个轮子都快速地转起来,同步前行,这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