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缓财政”支撑“稳进经济”

17.04.2015  16:41

阅读提示

清明过后,三晋大地已是春意盎然。然而,由于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我省主导产业煤炭供大于求、价格低位徘徊的状况没有根本改观,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效益不佳,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经济气候回暖迹象并不明显。1月至3月,全省税收收入同比下降20%,减收76亿元,各主要税种和分行业税收全面减少。受此影响,一季度,全省一般预算收入同比仅增长0.4%,增收1.8亿元,远低于年初6%的计划目标。
经济形势严峻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财政支出只增不减。面对巨大压力,如何用好积极财政政策,抵御经济下行压力,稳定经济发展,成为我省当前的首要任务。今年以来,落实国家积极财政政策、扩大政府支出、为企业减税降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等,省政府“工具箱”中的稳增长财政措施正紧锣密鼓地连续推出实施。

○扩资、清理、盘活

为经济增长添“动力”

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日益增多,政府支出不断扩大。但收入增速下降,财政资金捉襟见肘,扩大支出的资金从哪里来?

国债资金是我省财政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发行政府债券与清理结转资金并举,为扩大政府支出筹集资金,是解决支出资金增量的途径之一。省财政厅预算处负责人表示,今年我省国债发行的规模和力度将进一步加大。近日,我省获得了121亿元的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额度,将主要用于偿还部分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债务本金。这既能优化我省的债务结构,降低利息负担,同时也为我省腾出120余亿元的资金用于促进经济发展。

4月初,财政部核定我省2015年第一批新增国债发行额度为124亿元,比去年增加19亿元。国债资金将专项用于支持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普通公路建设发展、城市地下管网建设改造、智慧城市建设等重大公益性项目,将对我省保障改善民生和支持结构调整发挥重要作用。

如何唤醒财政存量资金为经济建设服务?省财政厅厅长武涛明确表示:“不能让结转资金睡大觉。”

从去年开始,省财政厅就把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希望通过清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来支持经济发展。同时要求各市财政部门把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弥补财政收支不平衡的有效措施来落实,主动作为,统筹使用,形成有效支出。2月,省财政通过清理省级各部门单位2014年度国库集中支付结余资金,已收回结余资金33.3亿元,比上年增加20亿元。同时,结转各部门单位继续使用的资金达128亿元。

通过开源节流盘活资金,扩大了资金收入。通过盘活存量资金,财政政策“加力增效”,省财政厅把有限的资金用活用足,为我省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巩固涉煤清费成果

○取消不合理收费

○推进营改增

减税降费为企业增活力

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社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关键。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如何为企业减负,激发企业的活力,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季度,推进“营改增”和巩固涉煤清费成果已列入省政府的重点任务加以落实。“营改增”范围将扩大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等领域。3月份,我省出台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工业稳定运行的60条措施,其中涉及财政的有11条。省财政厅已经把11条措施的落实列入年度重点工作任务,确保落实到位。其中,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停征、取消和暂停,预计可为企业减负9.2亿元;继续暂停提取“两金”可减轻煤炭企业负担142.5亿元。两项可为全省企业减负151.7亿元。这对缓解企业生产困难,促进全省工业经济稳定运行进而稳定全省经济增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稷山县一家造纸厂负责人姚学民告诉记者,取消涉及企业不合理收费确实减轻了负担。在对小微企业免征事业性收费项目中,仅环保监测服务费一项,就能为他们企业减少10多万元的费用。

此外,省财政还出台了增加企业发展资金,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一系列措施。一是今年到期的47.2亿元省级政府特别流转金将继续用于企业流转;二是设立两支中小微企业扶持基金,可为企业提供扶持资金5亿元;三是再筹集2亿元,支持“政银企”合作,发挥财政杠杆作用,撬动金融部门增加企业信贷。按2014年放大7.5倍计算,可为企业增加资金15亿元;四是4月初省政府决定设立企业资金链应急周转保障资金,前期安排3.3亿元引导资金,专项支持基本面良好、资金暂时困难、银行有意向续贷支持的企业融资。以上四项措施将可为企业增加发展资金70亿元。

多项企业减税降费,精准调控稳增长的措施,将最大限度释放出市场潜力和企业活力。

○转变投入方式

○设立产业基金

○推广PPP模式

提升财政资金效益

今年,我省财政支出将统筹安排用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对公共服务、城市基础设施和促进消费等方面的投入。
在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工业稳定运行的60条措施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是,通过财政扶持政策可增加我省企业发展资金187.2亿元。
这得益于,财政资金投入方式的转变。

为了激发民间资本的活力,我省设立了山西省产业投资基金。省财政厅通过“挤”的办法,从财政中 “挤”出24亿元作为引导资金,按1:4比例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共同设立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力争规模达到120亿元。将主要用于新兴产业、文化产业、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这种以小搏大,改变过去政府的投资模式,实现了建立以市场化导向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新机制。此举将对培育、壮大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发挥重要作用。
2月28日,我省产业投资基金中的最大部分——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基金顺利启动。目前,部分项目已谈妥,首期募集资金即可到位。山西科工龙盛科技有限公司已得到了1亿元的扶持。

省财政厅经济建设一处处长常锦全表示,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改变了过去政府部门层层报项目、层层批项目分资金、点对点支持的传统模式,建立了以市场化导向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新机制。防止权力“寻租”,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和企业活力的“加法”,实现社会资本、优势资源与企业的高效对接。
记者了解到,今年,我省财政还将着重推动PPP模式,通过吸引社会资金试点市政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公共租赁住房等领域。省财政厅将进一步规范项目建设和运营流程,积极收集、筛选和储备一批PPP项目并开展前期准备工作,优先考虑选择收益比较稳定、投资规模比较大、长期合同关系比较清楚、技术发展比较成熟的项目试点,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范例。

我省财政系统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通过投资加力、清费减负、机制创新,正积极促进全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本报记者 谢昌民 本报通讯员 薛朝阳)

(原载于2015年4月17日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