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得开接得稳,简政放权才不会“自由落体”

09.03.2015  11:51
   习总书记明确指出“自由落体”不行,为一些部门、地方错误理解简政放权敲响了警钟。要确保简政放权改革放好放活,就必须同时做到“放得开”和“接得稳
    简政放权是本届政府久久为功的的大事。经过从中央到地方两年多来锲而不舍的努力,简政放权在减少权力寻租、激发社会活力上已经收获了红利,要不要简政放权已经不是问题,问题已经“升级”为“怎么放、放给谁、放后做什么”。
  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简政放权“既要放也要接,‘自由落体’不行,该管的事没人管了不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2015年工作时也明确提出,要“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革力度”。
  截至2014年底,国务院已相继取消和下放9批798项行政审批事项,本届政府削减1/3行政审批项目的目标已经完成。然而,简政放权改革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其突出表现是,有一些部门一夜之间由揽权的“婆婆”变成“甩手掌柜”,一些该管的事没人管了。
  比如,有些部门、地方在推行简政放权之时,简单地一放了之,结果导致上面的权力下放了,下面却接空了,出现了监管真空;还有一些部门、地方以放权的名义“放责任”,不考虑基层单位是否具备监管能力,一股脑儿地将那些管理难度大、责任重的事项下放,造成一些基层部门“小马拉大车”,超负荷运转。
  习总书记明确指出“自由落体”不行,为一些部门、一些地方错误理解简政放权敲响了警钟。简政放权应该是政府从管不好、不该管的领域退出,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确保简政放权改革放好放活,就必须同时做到“放得开”和“接得稳”。
  一些部门、地方的简政放权变成“自由落体”,导致该管的事没人管,主要有三个原因:其一,有些部门、地方挑肥拣瘦,借机推掉那些事关民生但“没有油水”的审批事项,导致该管的事没人管;其二,有些地方推行简政放权时急于“表现”却不分青红皂白,拍脑袋地将一些暂时还不能取消和下放的权力放了,造成没人管事;三是一些人因削权而心生抵触情绪,消极怠工,出现了庸政懒政造成有事没人管。
  真正吃透中央对简政放权的要求,就必须明确“”与“”的边界。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对治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不能将简政放权简单等同于简单地下放一批行政权力就了事,而是要通过放活,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与“”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协调平衡才能行稳致远。“”,关键要放活、放好;“”,不是滥权乱管,而是依法管权、管责。评判简政放权的效果如何,不仅要看各地取消和下放的行政权力的数量,更要看这些行政权力是否被有效承接,是否是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活力,是否提高了社会治理的水平。
  在推进“四个全面”的过程中,简政放权将进一步向纵深推进,当前已经出现的一些苗头性的问题,必须及时发现和纠正,引以为戒。避免“自由落体”,做到“放好放活”,是这项改革在新常态下让中国经济顺利爬坡过坎,最终实现百姓“获得”的关键。 责任编辑: 孟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