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艺院校成为精品力作的摇篮 ——从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华晋舞剧团谈起
“台前幕后,生旦净末丑,戏里戏外,粉墨春秋。”
从太原出发,华晋舞剧团的“孩子们”一路西行。5月底到6月初,舞剧《粉墨春秋》在比利时、瑞士、德国连演6场,7月11日到12日应邀在国家大剧院连演两场。截至目前,华晋舞剧团的《一把酸枣》《粉墨春秋》累计国内外演出超过1300场,走过8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城市,所到之处都收获了观众的掌声和赞美。这美轮美奂的舞台、如梦之梦的故事背后,是一连串突破常规的“不可思议”,一家文艺院校面向艺术高峰的不懈追求。
投向明天的寻路石
太原市并州东街95号,坐落着66岁的山西艺术职业学院。不足33亩的校园里,教学楼、操场、剧场、学生宿舍、教工宿舍鳞次栉比,几乎把每一寸土地都用到了极致。谁能想到,《粉墨春秋》就诞生在这朴实无华的校园里。
在中国舞蹈界,《一把酸枣》《粉墨春秋》的名气要远远大于孕育它们的母校。“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戏剧奖、文化部“文华奖”的文华大奖、文华优秀剧目奖、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这些沉甸甸的国家重要奖项,标识了两部舞剧在当代中国舞台艺术中的地位。
在这两部舞剧身上,还有许多想不到的“第一”。《一把酸枣》,第一部以晋商文化为题材的舞剧,上海国际艺术节第一部作为开幕大戏的原创舞剧,第一部登临人民大会堂的舞剧,第一部登临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的中国民族舞剧;《粉墨春秋》,第一部以中华戏曲为题材的舞剧,第一部登临悉尼歌剧院歌剧厅的中国原创舞剧;华晋舞剧团,第一支在法国戛纳电影宫演出的中国舞蹈团体……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个响当当的“明星团”里并没有一个明星。舞剧团所有演员都是山西艺术职业学院舞蹈专业的毕业生和在校生,团长王菁华13年前是学院舞蹈专业的一名教师。17岁时还是在校生的任中杰开始担任《一把酸枣》的男主演,如今已是文化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
“艺术创作和舞台实践打开了封闭的教室,开启了师生创造的阀门。因为舞台实践,我们的学生懂得了什么是准确,什么是生动,我们的教师开阔了视野,激发了教学研究的热情,提升了教学水平,也提高了教学能力”。两部舞剧的出品人、院长李力说。
如同一颗投向明天的寻路石,《一把酸枣》《粉墨春秋》探索出了一条“院团合一”的特色道路,也在全国率先创造了“课堂教学—艺术创作—舞台实践—市场检验”的艺术教育实践模式。
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春风下成长起来的华晋舞剧团,把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他们的摸索证明,只有将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与艺术教育实践结合起来,把锤炼打磨精品力作与培养一流艺术人才结合起来,把文艺院校的历史使命与艺术作品的社会效益结合起来,改革才能够真正激发艺术创作的活力,激活艺术创新的机制,延长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改革,就是这家成立不过13年的舞剧团创造一连串“第一”的核心动力。
中国舞剧需要新的高峰
这是一个有梦想的团队。
舞剧团教室走廊的墙壁上,挂满了世界各地著名剧院的照片。“那些都是我们的梦想起舞的地方”。女主演李娟说。
“60年前,北京舞蹈学院创排舞剧《鱼美人》,50年前,上海舞蹈学校创排舞剧《白毛女》,30年前,中央戏剧学院创排话剧《桑树坪纪事》。在黄河文化发源地的山西,我们能不能创作一部自己的《白毛女》?在中国舞剧史上,山西能不能留下厚重的一笔?”这是院长李力的梦想。
“中国舞剧的数量成百上千,国家举办了很多会演和比赛,很多获奖作品的归宿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中国舞剧的经典在哪里?我热盼着,中国舞剧走下去,走进千家万户;中国舞剧走出去,走遍世界各地”。这是《一把酸枣》的编导张继钢的梦想。
梦想,让他们拥有了共同的情结,同样的傻劲。
13年前,李力在风地里苦等了3个小时,当晚就把山西籍导演张继钢从北京请到了学院排练厅。从此,相距千里的太原和北京成了张继钢的牵挂,他常常白天还在北京,晚上就在太原和孩子们一起排练。为了谱写出地道的山西味,作曲家方鸣吃透了半米高的山西音乐原谱和几十盒山西音乐CD,在平遥一住将近一个月,即使崴了脚,也没有停止寻访民歌的脚步。
《粉墨春秋》讲述20世纪初北国梨园三个武生跌宕起伏的戏曲人生,小师弟“黑豆”凭借自身努力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终成一代戏剧大师。这个故事在编导邢时苗的心里酝酿了15年,寄托了香港作家李碧华的一往情深,也调动了作曲家方鸣的艺术积淀和生命体验。
追求梦想、百折不回的“黑豆”,几乎成了华晋舞剧团的一个化身,也成了千锤百炼出精品的一个象征。
《粉墨春秋》首创以舞蹈语汇表现中华戏曲,融汇扎靠、水袖、髯口、寸跷等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元素。讲究“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的京剧,是实打实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舞剧团的“孩子们”从零开始,拜盖叫天的嫡孙张善麟为师,用苦学苦练拿下这些硬功夫,每个人身上都留下了伤痛。
对他们来说,半夜装台、对光、编程、演出、卸台已是家常便饭。从第一场《一把酸枣》到现在,全团不分男女,不分主演群演,不分演员舞美,从来都是一起装台卸台。巡演路上,一个男演员的奶奶去世了,得知消息的他在后台失声痛哭,就在这时,欢庆的锣鼓声响起,伞头秧歌该上场了,他擦干眼泪走上台,观众看到的依然是阳光……
“《粉墨春秋》我看了两次,越演越好,越改越精。这部剧已经从高原走向了高峰。”此次国家大剧院的演出结束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评价说。
任何成功都是叠加效应的结果。梦想、天分、勤勉,周边的支持,缺一不可。台上的光彩照人,离不开台下的数九寒冬、绿叶陪衬。一部作品从无到有,一家剧团从一张白纸到在当代舞台艺术界占有一席之地,一座院校从一株小草成长为枝叶繁茂的大树,凭的往往就是一腔追求理想的热情,一股埋头苦干的傻劲,一种上下一心、追求卓越的团队意识。这就是文艺院校成为精品力作摇篮的秘密。
艺术就是时代的信使
一部文艺作品的活力何在?观众会给出答案。一部文艺作品的生命力几何?时间会给出证明。
截至目前,《一把酸枣》国内外演出将近1000场,《粉墨春秋》演出突破300场。在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在法国、德国、瑞士、比利时,在日本、韩国、新加坡、哈萨克斯坦,两部舞剧足迹遍布五大洲,在8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留下了铿锵的足音。
“以舞说戏,《粉墨春秋》无声胜有声”,新加坡《联合早报》评价说。
“这是一场令人享受的视觉盛宴。这部舞剧堪称精品,通过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音乐和舞蹈叙述了一个自强不息的故事,让人感动。”《走近比利时》杂志社总编辑弗朗索瓦·曼森赞叹说。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世而作”。新中国60多年特别是近40年,在这片东方大地上诞生的无数“传奇”、无数“不可思议”,正在吸引全世界的目光。世界好奇中国故事,中国渴望更多知音。寻找讲述中国的方式,自信地讲述五千年中华文明对今日中国的深厚给养,时代大潮下当代中国人的情感和精神,当代中国文化的质地和风貌,这是时代赋予文艺工作者的使命。
舞剧跨越语言的障碍、文化的隔阂,或许是讲述故事、沟通情感、建立共识最好的方式。两部舞剧之所以能把中国人的故事、中国人的情感讲得清楚、讲得动人,也正是源自对中华文化的深情回望和对当代中国的精准把脉。
“‘酸枣’带有重要的文明价值,沉淀了中华民族最让人感动的传统美德和现代文明的冲撞,‘酸枣’对观众而言,不仅是一台山西戏,而且是一台好戏”。作家余秋雨这样评价《一把酸枣》的文化价值。
“《粉墨春秋》就像时代的信使,沟通着过去与未来。每一个传神的动作,都是燃烧生命的演绎、人生的沉淀。它激励人们自强不息面对命运,鼓舞年轻人传承中华文化的精粹,用奋斗赢得自己人生的精彩。”一位网友在微博上留言。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文化交流的根本在于民心相通。“一带一路”上,不论肤色,不论国籍,不论信仰,《一把酸枣》《粉墨春秋》总能路遇知音。它们以融通中外的讲述方式,再现了中国人的精气神,传递了中国人对梦想的追求。它们所收获的尊重与赞美,源自艺术的共鸣,情感的共通,最终源自文化的理解与命运的认同。
“粉墨之地韵律起,春秋斗转况味浓”。13年来,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华晋舞剧团守住这方小小舞台,以作品成就精彩人生、铸造团队精神,以作品创造艺术高峰、打造国家品牌,以作品赢得世界荣誉。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期待,更多的文艺院校成为孕育精品力作的摇篮,为当代文艺创作和文化发展带来更多精彩,在世界觅得更多中华文化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