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空白”如何填?——来自重庆的探索

09.09.2014  17:56
        新华网重庆8月12日电(记者李松)近年来,重庆农村发展出现一个新现象:大量贫困村在脱贫致富的同时,不少贫困程度与贫困村相似、甚至更落后的村社,由于未被纳入扶贫规划,难以获得扶持,发展困难。           如何消除扶贫“空白”?重庆探索的解答方法是,打破行政区域限制,选择资源禀赋相似、地理位置相邻的多个乡镇结成扶贫片区,延伸扶贫资源,缩小发展差距。           在地处武陵山区的重庆黔江区,区里220个行政村中,有80个贫困村,另外还有约50个村发展滞后。黔江区沙坝乡木良村的农民大多生活在高山峡谷地带,人均耕地仅1亩多,土质瘠薄,村民收入排名全乡末位。“沙坝乡下辖7个村,有3个贫困村。木良村虽未戴上‘贫困帽’,但公认是基础设施最差、产业发展最弱的村。”村党支部书记刘谋军说。           为填补扶贫“空白”,重庆选择武陵山、大巴山区18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区县,把“资源相近、地理相邻”的村社或乡镇结成小连片开发地区。           “重庆在小片区开发中,要求突出做好两项核心工作:一是减贫,即减少贫困人口;二是增收,即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和增收能力。”重庆市扶贫办资金计划处处长卢贤炜说。           在每个小片区开发区域内,重庆市政府将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200万元,带动各类投入1亿元以上,重点支持小片区改善交通、饮水等基础设施条件;集中力量在片区内依托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农业大户发展跨区域特色产业。           据重庆市扶贫部门测算,通过小连片开发,可让很多未被纳入扶贫开发规划的村社获得扶贫政策、资金扶持,填补扶贫“空白”,政策受益人口将超过130万。           小片区扶贫扩展了扶贫覆盖面,弥补发展“短板”,达到了缩小区域差距的目的。在重庆涪陵区,区里选择了最贫困的木渝山地区开展小片区扶贫,规划面积达到700多平方公里,覆盖13个乡镇,其中有贫困村60个,30个村发展滞后。           “在小片区基础设施建设中,区里整合资金,打通了片区内300公里村间连接路,使片区农村形成完整路网,缓解群众行路难、商品流通难。”涪陵区扶贫办主任王兴勇说,与以往分散建设小型水利设施不同,区里还专门建设了一座蓄水量达到1600万立方米的水库,片区内70%以上农民都能一次性解决饮水、灌溉问题。           同时,小片区扶贫也放大了扶贫政策效益,推动了产业发展。武隆县白马山扶贫片区种植的3000多亩高山优质茶叶,平均每亩增收约5000元。在涪陵木渝山片区,重庆栋福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就在片区内龙安、麻磊等相邻村社流转了4000多亩土地种植蔬菜。公司总经理张建平说,政府扶贫政策打破村社地域限制,使土地得到大规模整治,水利、田间道路等配套设施也得以完善,农业规模集约效益也能显现。   责任编辑:韩翼    审核:韩翼    审定:张建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