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镇县连片特困扶贫攻坚试点设施蔬菜产业扶贫开发启示

27.08.2014  12:04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认真落实好国有新十年扶贫开发纲要,天镇县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攻坚,扶贫攻坚促进区域发展”的要求,在项目区域内,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发展设施蔬菜产业为突破口,以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突出抓了生态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县域城镇化、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四项重点工作”,特别是紧紧抓住被列为山西省连片特困扶贫攻坚试点县这一机遇,集成五大要素、创新扶贫模式、整合各类资源、合力实施攻坚,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基本情况

              天镇县位于晋冀蒙三省交界处,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 点县。辖11个乡镇221个村,总人口21.85万人。连片特困试点项目涉及3个乡镇的9个集中连片村庄1900户5510口人,其中:贫困户950户2841人。201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209元,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980元。 天镇县发展蔬菜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生态环境良好。全县几乎没有污染性工业企业,土壤、大气、水资源等环境没有被污染;二是城郊优势明显。天镇地处京津近郊,京大高速公路、京包铁路横穿东西,距北京300公里;三是市场优势明显。依托绿色无公害品牌在北京东城区设立了17个农副产品直营店,实现了农户与市场的产销对接。因此,该县抓住省级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试点县以及国家燕山---太行山区连片扶贫开发的政策机遇,先行先试。取得了明显效果。 ——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有2800人脱贫,贫困人口 从2010年的50%减少到2012年的26%。 ——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加。有1900户直接参与 了设施蔬菜的生产经营,1300户间接在产业链上收益,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00元,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以上。 ——产业发展壮大,产业链延伸。新建塑料大棚3100栋、日光温室350栋,年产5000吨脱水蔬菜生产线建成并投产。重点加强18家农民蔬菜专业合作社及产业基地建设,发展了以大棚青椒、彩椒为重点的特色蔬菜主导产业,使农业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农业发展空间得以拓展。 ——基础设施建设大为改善。配套井、渠、电、林、路等,基础设施更趋完善,产业发展后劲大大加强。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项目区内新增农田林网6000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9.71%。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项目区内农村街巷硬化、便民连锁店、文化体育场所、中等职业教育、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这五个全覆盖全面落实,特别是雨露计划改革方式试点项目使项目区内823名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得到每人1500元资助。 ——农民素质显著提高。通过产业培训和雨露计划培训 提高了农民素质,“家家参与产业开发,户户培养科技明白人”。2012年以来共培训劳动力6100人次。

            二、主要做法

            天镇县连片特困扶贫攻坚试点项目---设施蔬菜产业扶贫开发,之所以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形成了清晰产业并见到实效,主要得益于他们牵住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牛鼻子”, 集成资金、土地、基础设施、技术、市场等五个要素,创新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模式,催动发展。 (一)集成资金要素 2012年,六方面的资金向项目区的18个专业合作社集成,总量达到5647万元,其中: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2000万元,银行贷款1200万元,县级水利、交通等部门整合资金1185万元,扶贫龙头企业(公司)投资600万元,合作社自筹资金162万元,农民自筹资金500万元。多方的资金来源,有力地保证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设施蔬菜基地的建设和产业运作。 (二)集成土地要素 为了解决合作社基地发展和当地农民的增收问题,天镇县采取了“农民自愿,合作社出资,灵活多样”的土地流转使用形式。项目区内18个合作社共流转回土地3518亩,其中:合作社出资租赁农民承包土地2400亩,合作社一次性购买农民土地使用权的208亩,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入股的910 亩。 (三)集成基础设施要素 围绕全县蔬菜产业发展规划,以县农委为主,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帮助项目区内的1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基地建设规划,然后,按照设计规划要求将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分类分解到相关部门。由扶贫办重点补助建设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由水利局重点配套灌溉设施;由交通局解决道路建设问题;由林业局解决生态绿化问题等等。 (四)集成技术要素 一是部门培训与指导。由县扶贫办和农委采取举办培训班、聘请或责成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与指导。2012年,在项目区共举办培训班30期,对乡村干部、设施蔬菜致富带头人、合作社技术骨干、项目户等进行培训,培训人员6100人次,购买发放教材、技术资料2.9万册(万张);聘请了2名大专院校教授在蔬菜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指导;有6名县乡技术员专门对片区内18个蔬菜园区进行技术承包。二是合作社聘用外地技术人员。片区内共聘用了来自山东寿光等地技术员11名,他们不仅在种植环节上起到了关键作用,还带出了一大批本地技术人才。三是合作社自身的技术提升。各合作社派出51名技术骨干学习培训,掌握了大量的疑难技术操作要领;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药等16项;加大了电脑、计算机、专业资料、办公设备投资。 (五)集成市场要素 一是在市场需求上找突破。天镇县蔬菜最大的国内市场在北京,特别是青椒产品;最大国际市场在俄罗斯,特别是彩椒产品。2012年这两个市场产品供应淡季时,项目区以较高的价格提供到北京市场青椒达1500吨,提供到俄罗斯市场的彩椒达400吨。每个合作社都有自己的市场订单。二是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天镇县大力宣传、支持无公害蔬菜生产,从品种选择、肥料农药使用、产品储运、冷链物流等各个具体环节抓起。他们将《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印发给每户菜农,并对坚持无公害蔬菜生产经营的2个企业给予贷款贴息支持。三是在商品成本上做文章。在北京市东城区开拓了17个天镇蔬菜直销店,每年可推销天镇蔬菜10000多吨,大大地减少了商品的流通环节,降低了成本,增强了竞争力。

            三、经验与启示

            (一)领导抓,抓领导,营造“上下互动,管理协调”的组织氛围。 首先是形成了自上而下、各级共抓扶贫工作的领导机制。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坚持把连片设施蔬菜扶贫开发项目紧紧抓在手上,亲自组织召开相关会议,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亲自督促检查连片设施蔬菜扶贫开发工作的各个环节,经常向乡村和部门“一把手”问进度、问质量、问效益。从而激发了乡村两级“一把手”带班子、建基地、抓扶贫的工作积极性。并且为11个乡镇配备扶贫专干,专抓扶贫工作。其次是严格落实责任分解和责任追究机制,做到“谁的事情谁来办”。县扶贫开发领导组对各成员单位严格实行目标责任分解落实机制,列入年度考核当中,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不能按期完成扶贫开发任务的单位和主要负责人予以通报批评,从而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具体,做到了扶贫开发工作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 (二)抓系统,系统抓,营造“政府支持,公司和合作社搭台经营,农民唱戏”的产业扶贫新格局。 天镇县把设施蔬菜扶贫产业作为系统工程来抓,既抓总系统,又抓子系统,使得一个个完整独立的设施蔬菜园区数量迅速增加、规模和质量迅速扩大提升,使得全县设施蔬菜扶贫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出现这样的好势头主要原因是,创新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发展模式:政府在这里充当“整合部门、乡村力量,在政策、资金、技术、基础设施等方面大力支持”的角色;扶贫龙头企业发挥了自身的资金、管理、市场优势,通过资金入股、帮助合作社经营管理的形式参与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园区经营管理主体,对外吸纳政府、公司资金资源,对内组织大量农民参与产业开发,是产业开发的核心和关键;基地即园区则打破了乡村地域界限,按照“资源相近”的原则规划建设;农户通过资金入股、技术入股、土地入股、劳务入股或打工形式参与设施蔬菜的生产经营。园区生产资料属合作社集体所有,并采取按股分红和按工分红两种分红形式。农民投入的土地股和劳务股(包括打工工资)全部作成固定数额,不与合作社的效益挂钩,分别在年底和月底一次性结付给农户,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参与风险,有效地激发了农民参与设施蔬菜产业开发的积极性。 整个系统始终建立在“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基础上,以提高集约化、组织化、社会化程度为手段,让农民得到最大实惠。 (三)调研勤,勤调研,形成一套“有的放矢,行之有效”的决策机制。 天镇县把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寓于整个连片设施蔬菜扶贫开发的全过程。为了开拓北京蔬菜市场,天镇县党政一把手几十次往返于北京---天镇之间,请教专家政要,统计消费、调查市场、研究商品、商讨经营,做出了“天镇蔬菜北京直销,降低成本,拉动产业发展”的科学定位。为了解决片区设施蔬菜发展的瓶颈问题,县扶贫办一班人带领相关企业、合作社代表,利用正月十几天的时间,先后到境外县市观摩调研,并结合本县实际研究解决了很多企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的认识问题,归纳创新发展模式催动天镇设施蔬菜产业发展。 (四)系百姓,搞服务,抒发“帮助农民尽快脱贫致富”的责任情怀。 天镇县集成资金、土地、基础设施、技术、市场等五个要素,创新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模式,成功之处在于他们有一腔心系百姓、服务百姓的情怀。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经常定期不定期地组织有关部门领导到园区进行现场办公,解决了技术、资金、市场、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大量难题。分管领导亲自带领乡村和部门领导、合作社代表、产业扶贫大户外出学习观摩、联系产品市场、引进项目人才,亲自组织有关部门、乡镇协调筹资贷款、进行园区规划、督查建设质量、处理各种具体矛盾。县扶贫办协调有关部门和乡镇,通过“抓作风,服务帮动;抓培训,科技推动;抓重点,典型带动”的形式,形成了上下互动,沟通协调、县乡村“一盘棋”搞服务的产业扶贫氛围,确保了片区设施蔬菜产业扶贫开发的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苏峰    审核:苏峰    审定: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