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谋划 全力打通校内课后服务发展“最后一公里”

29.11.2021  07:15

  在教师指导下认真完成作业;选择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阅读等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参加研学、劳动等实践活动……新学期,我市学生的后生活有了新变化。市教育局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双减”工作的各项部署和“五项管理”要求,着力强化教育主阵地作用,化解教育服务堵点难点问题,在深入挖掘课后服务育人功能和价值基础上,科学谋划,全力打通校内课后服务发展的“最后一公里”,让中小学校在放学铃声响起之后,焕发出新活力。

  一校一案各具特色

  本学期以来,全市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遍开设体育、美育、科技教育等社团课程,提供“菜单式”课后服务,将课后延时服务课程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一体化设计,服务内容呈现课程化、模块化、多元化的特征,突出“五育并举”理念,满足学生个性发展。

  前几天,小店区西温庄乡西温庄小学组织五、六年级学生来到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开展“黄豆抢收”活动。在现场,通过老师讲解,学生们很快掌握了要领,只见他们个个弯下腰,开始“抢豆”,双手抓住豆梗的底部,用力往上一拔,豆梗便拔了出来,最后再用力地抖掉豆梗上的泥土。“老师,看我的!”“我拔得最多最大”……孩子们干劲十足,争先恐后晒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该校德育主任李文慧说:“劳动研学实践是我们课后服务中的一门课程,根据时令,不同年级的学生会在放学后分批来到劳动实践基地,认识农作物,体验劳动快乐。”春种、秋收、夏耘、冬藏,孩子们在这段美好时光中探寻四季奥秘。

  杏花岭区外国语小学精心打造了三大系列、N种课程的“3+N”课后服务体系,初步形成聚焦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体系。英语体验剧、体育拓展训练、艺术素养等共74门基于教材又宽于教材的校本课程,以活动性、实践性、趣味性为出发点,成为学校课后托管服务的内容。

  伞儿树小学在帮助学困生方面有了制度,教师们提供有温度的服务、有情感的帮扶,成为课后托管服务的一大亮点,二年一班的刘晓林老师这样记录一名学生的表现:“认生字困难,大课间读生字给组长听,一帮一共同学习。

  各学校不断创新课后服务内容,社团活动、项目式学习、劳动实践、指导作业……通过一校一策,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让学生动起来、学起来、思起来、活起来,培养孩子由储备型学习向应用型学习转变。

  自主选择发掘潜力

  “带球过人,射门!”在建设北路小学操场上,足球小将们的动作行云流水,连场边的老师都投入其中,为队员们呐喊助威。足球活动作为建设北路小学一张名片,30年来一直备受学生喜爱,足球社团也成为下午4时30分放学后孩子们最喜欢去的社团。一名学生的妈妈说:“孩子参加足球社团后更阳光了,做事情时心态积极向上,不服输,不轻言放弃,而且执行力强。这才是孩子应该有的样子!

  学校还通过多方联动,寻找有力外援,不断丰富课程资源。在杏花岭区实验小学的科技节上,孩子们从无人机体验、机甲大赛挑战赛、木工体验、3D打印与编程体验中,“”出了兴趣、“”出了成果,探究与创新的种子埋在了心中,未来与梦想的蓝图徐徐展开。校长义暄说:“‘双减’之后,我们不断丰富课后服务体系,以‘科技+课程’为特色,助力‘五育’融合,培养未来人才所需的创新思维和科技素养,很受学生欢迎。”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个人都与众不同。“我的课后我做主”,放学后,学生愿留尽留,在一定范围内选择自己的成长方案,挖掘潜力,让快乐加倍。

  作为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举措之一,课后服务不断夯实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回应家长和社会的需求,得到了广泛好评,营造出了更加健康的教育生态。

  课后育人提质增效

  自己的校园、专业的老师,下课后,孩子们不再背着沉甸甸的书包奔向一个个校外培训机构,而是全身心投入到校内课后学习和丰富的社团活动中,愉悦身心、提升素养、快乐成长。

  其实,我市公办小学课后服务工作开展较早。2015年开始,全市公办小学学生放学后免费托管服务先后开展了两次试点,第一次试点范围为市直属小学,第二次试点范围为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万柏林区四城区公办小学和市直属公办小学。2016年推广到六城区公办小学和市直属公办小学,2018年春季新学期开始,免费托管服务范围扩大至十县(市、区),实现了全市公办小学放学后免费托管的全覆盖。

  “双减”政策出台后,市教育局进一步拓展课后服务范围,推进我市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不断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强化课后服务保障,重点解决城镇学校学生放学时间与家长下班时间不一致问题,优先保障残疾儿童、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和小学生等亟需服务群体。全面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即学校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目前,全市开展放学后免费托管服务的义务教育学校比例达100%。

  打通课后服务“最后一公里”,就是打通教育为民、教育惠民、教育利民的“最后一公里”,是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有力举措。“双减”背景下,从解决部分家长接学生的困难,转变为吸引所有学生参加;从提供看管的基本服务,转变为开设丰富的课程,拓展学生素质;从校内减负,转变为学校教育提质增效整体减负,我市正在积极探索,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增添动能。记者张晓丽文/摄

   短评

  提升课后服务含金量

  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是增强教育服务能力、有效减轻家长负担的重要举措。正因如此,获得了家长们的普遍欢迎。把这件好事做好、实事做实,关键还在于提升课后服务的含金量。

  学校间的硬件设施、师资力量存在差异,如何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如何建立健全服务保障体系和管理机制?让家长和孩子感到可以“吃饱”“吃好”,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尝试。对于学校来说,做好课后服务,发挥育人的主阵地作用,需要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在此过程中,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相关部门也有必要深入开展调研,提供保障条件,综合施策、形成合力,让政策执行更加畅通,增强教育服务能力,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多部门联动提升课后服务水平 "5+2"模式满足学生需求
  “双减”政策落地后,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太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