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口故事]以前“进城”难,现在“回村”难

17.04.2015  17:20

有的人生下来就是城里人,有的人生下来却是农村人,这一切都因户口簿上那一栏“户口性质”决定。农村人,有的为实现鲤鱼跃龙门,努力过、喜悦过、悲伤过;而城市人,为了那只有农村人才享有的利益,挖空心思想成为农村人……于是,便有了这些“户口故事”。

告别城市,回村种地

受访者:田狗栓(男)70岁 农民

关键词:吃饭

背景:上世纪50年代,城市人除了可以吃到供应粮外,与农村人相比,并没有太多的优越性。在那个年代,城里、农村都大炼钢铁。1958年,虽然是一个丰收年,但是人们只顾炼钢铁,连庄稼也不收了。紧接着就是三年自然灾害,供应的粮食并不能满足一家人的生活。有的家庭,半个月就把一个月的口粮吃完了。有的家庭,虽然夫妻一方在城里工作,而家属却还是农村户口,那有限的口粮,更是不足以养活一家人。于是,一些城里人,做出这样的决定——

70岁的田狗栓,曾经是西山矿务局的职工。当上这个工人,也挺不容易。

他的老家在原平市。16岁那年,正赶上西山矿务局招合同工,他便离开家乡,来到太原,到煤矿上挖煤。挖煤是个辛苦活儿,城里人不愿意干,所以大多数都是农村人。当时签了三年合同,合同到期后,因为他干起活来卖力气,脑袋也灵活,被录用为正式工。

成了城里人,田狗栓干起活来更有劲了。那一年,他还成了家。老婆和他是一个村的。本来他家条件不好,可自从当上城里人后,上门说媒的络绎不绝。

结婚后,老婆跟他一起来到太原,因为没有工作,就在家给他做饭、洗衣,后来还生了两个孩子。

一家四口的生活,就靠他一人的工资。最关键的还是城里什么都是供应的,什么都要票,即使有钱,也买不来吃的。田狗栓感到了生活的压力,虽然是四口人,但却只有他一个人的口粮,分摊到全家人头上,也就没剩多少了。孩子们一个个皮包骨头,田狗栓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虽然年纪不大,可是皱纹已经爬满了额头。

怎么办?怎么办?他的心在挣扎着。最后,他做出一个决定:回老家,种地去。老婆听到他的想法,吓了一跳。“不行,好不容易成了城里人,回去了,城市户口没有了,工作也没有了。”“那怎么办?难道一家人就这样饿肚子吗?咱们回老家,种点地,孩子们都能吃饱饭。

为了解决肚子问题,田狗栓一家又回到老家,种粮、种菜、养猪、喂鸡。孩子们不再天天嚷嚷肚子饿了,脸色也好看多了。田狗栓笑了,他为自己的英明决定而高兴。

田狗栓从此一直在农村生活着,后来两个孩子上学又进了城。说起当初的决定,他仍然说不后悔,因为在那个年代,吃饱肚子是最重要的,无论是城里人还是农村人,都得靠劳动,才能致富。

把城市户口让给女儿,自己成了农村人

受访者:李彩香(女)78岁 农民

关键词:62压

背景:1958年以后,国家开始限制农村人向城市流动,并进行了严格控制。1962年,为了减轻国家的负担和压力,采取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整顿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大力精简职工,压缩城镇人口,缩短工业战线,支援农业第一线。这一政策简称“62压”。当年,太原压缩企业职工家属返乡12.9万人。

后来,国家落实政策,一些企业职工家属又回到城里,还有一些却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永远成了农村人。

李彩香,今年已78岁。她上过学,有知识,年轻时与丈夫同在一家企业工作。1962年,国家实行经济调整,让企业职工家属返乡。理所当然,她带着孩子回到丈夫的老家。那时,他们已经有两个孩子,男孩6岁,女孩4岁。

丈夫的老家是忻州市的一个山村,家家户户依山而居。从山下走到山上的家,要爬几十节石头砌成的台阶。“那时的路,可不像现在那样平整,石头高高低低,破烂不堪。”李彩香是个小个子,身高不到150cm,身体瘦弱,对于她来说,最发愁的是挑水。水井都在山下,她每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到山下挑水。自己个子小,得把扁担编短,每只桶里的水只有一半,一来怕洒,二来她也挑不动。

寒来暑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李彩香带着孩子们像村里人一样,每天都到地里耕作。山里的阳光把她本来白皙的皮肤晒成了古铜色,“现在称为健康色。”李彩香回忆起那段艰苦的日子,还不忘开玩笑。“那时,我妈生我的气,从来没去看过我。”她说,妈妈舍不得自己的宝贝女儿到村里受苦,但是拦也不拦不住,便一直和她怄着气。

1986年,国家落实“62压”政策,李彩香终于可以回到城市了,但是当时却遇到了新问题。儿子赶上厂里招工,当了工人。但当年26岁的女儿根据政策不能回城。李彩香为了女儿,决定放弃城市户口,把城市户口让给了女儿。后来,一家人一起回到城市,但到现在,李彩香仍然是农业户口,没有退休金,更没有养老金。

我省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山西省自然资源厅和山西省气象局6月8日18时5太原新闻网
特色民宿有点火 暑期“情怀经济”催热特色民宿
  田园情怀、窑洞情怀、大院情怀……如今,太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