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哉我少年中国”——天安门广场“十一”升旗仪式侧记

08.10.2015  10:59

穿越66载世事变迁风雨沧桑,2015年10月1日的第一缕朝晖,照亮天安门广场,照亮在场7万中国人的脸,照亮每一颗等待五星红旗升起的心。

清晨5时,广场上已聚满了等待观看升旗活动的群众,清冽的秋风丝毫没有冷却现场沸腾的气氛。人们裹紧御寒衣物,围聚在一起,时不时望向天安门城楼,盼望着那一神圣时刻的到来。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一学生杨际翔,搭乘昨晚22时的地铁四号线末班车,从学校来到天安门。等上一整夜,就为了能挑选一个最好的位置见证国旗升起,“北京是一座每天伴随着国歌醒来的城市,是一个可以大胆谈论梦想的地方,我希望能将自己的梦想融入国家民族的梦想。”

随着东方渐吐鱼肚白,人群的守候和期盼也在逐渐升温。

6时05分,“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伴着雄壮的曲调,36名国旗护卫队战士威武地从天安门中心拱形城门走来。原本喧嚣的人群瞬时安静下来,大家屏气凝神,目光一路追随着那铿锵有力的步伐,走过金水桥,来到升旗台。

6时10分,“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伴着庄严的国歌,旗手迎风展开五星红旗。万千炽热的注目礼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万羽和平鸽,带着对祖国最热忱的祝福,带着对生活最美好的憧憬,飞向长空,飞向明天。

这一刻,绯红的黎明喷薄出无限光明的期冀;这一刻,来自江南塞北、五湖四海的中华儿女,共同祝愿共和国生日快乐。

来自1160公里外的汉江平原——今年84岁高群众在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仪式。

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举行升国旗仪式。

新华社记者唐召明摄龄的谭德富,在儿女的陪同下来到天安门,是为了了却一桩心愿,“老伴是抗战时的老战士。他走得早,没赶上参加‘9·3’阅兵时的老兵方阵。祖国的繁荣昌盛,我替他看了。”

来自1200公里外的长三角——汽车工程师胡佳,有感于儿时看过的爱国主义电影,“和平年代做不了英雄,选择来祖国的心脏看升旗,和大家一起唱国歌,这是我能表达爱国的最好方式。”

来自1270公里外的长白山脉——薛峰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他的人生轨迹见证了祖国66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感谢改革开放,让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

来自2660公里外的滇池翠湖——今年大学毕业的李兴业,成为云南昆明市的一名基层公务员,“站在这里我感到荣耀,也感到了自己担负的责任。从小就梦想能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现在参加工作了,我一定会为这个梦想而努力奋斗。”

来自3500公里外的丝绸之路——王小梅在乌鲁木齐从事粮食行业,她一直向往来天安门,亲眼看看原本只在电视里看到的画面,“希望国家富强,民族安定团结,这样我们老百姓的日子才能越过越好。”

70年前,被囚狱中的方志敏写下千古绝唱《可爱的中国》:“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

70年后,历经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历经无数普通中国人铸剑为犁、辛勤耕耘,自由、富饶和荣光,已降临在华夏大地。

今天的中国,正以复兴之路上的坚定步伐,回应着百年前先人的呼唤:“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少年中国,与国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