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乡村文化记忆工程”成效显著
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精神,科学发掘、保护和利用全省乡村文化资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文化强省建设,按照李小鹏省长《政府工作报告》部署,我省于2015年启动了“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工程实施以来,各地主动作为、扎实工作,目标明确、亮点纷呈、成效显著。
去年5月,省文化厅组织召开山西省“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工作会议,迅速启动此项工作,从全省11市遴选的112个文化底蕴比较深厚、文化遗存较多、文化基础设施较好、群众参与自觉性较高、基层管理能力较强的乡镇成为首批试点,下发《山西省“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工作方案》和《工作手册》,为试点乡镇配备设备。各市积极响应,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工程进度。一是深入学习,大力贯彻工作方案。各地接到关于推荐报送“乡村文化记忆工程”乡镇的通知后,科学研究、及时上报乡镇名单,认真学习领会工作方案,紧贴实际制定实施细则。二是科学规范,扎实开展资源普查。各地深入调查现存乡村文化遗产、文化记录,文化场所、文化活动,文化人才、文化传承,文化创意、文化发展等资源,并进行系统分类整理,形成完整准确的文字记录和清晰翔实的影像资料,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基础档案和数字化档案,同时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建立乡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三是强化培训,切实增强工作能力。各市先后组织乡镇文化站举办培训会议,传达学习省文化厅关于“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工作会议的精神,交流探讨工作开展的经验方法,提高广大文化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水平。
工程实施以来,各地试点先行、因地制宜,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形成了文化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呈现出显著特点和亮点。一、定人定岗扎实开展工作。太原、运城等市把这项工作抓在手上,快速反应,第一时间选定文化调查员。由文化站在所管辖的村,每村选定一名,有一定文化素质、热爱文化事业的人员作为文化调查员,为深入每个村进行文化资源调查,做好人力资源准备。二、有条不紊全面开展工作。晋中市寿阳县按照“四先四后”采访程序,即先查看后寻访,先研讨后宣传,先记录后整理,先思考后归纳,全面了解、整理、记录乡情民俗。三、以点带面快速开展工作。朔州市遵循试点先行、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的原则,逐步实现每个乡镇都有系统完整、图文并茂的文化发展记录,并依托乡镇文化站等设施加以展示;每个县(区)都有全面生动、翔实准确的县域历史文化资料数据库,同时建立健全检查、评估、保障措施等长效机制。四、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工作。平遥县从实际出发,顺应文化遗产密集区域城乡建设的迫切需要,把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遗产融入城乡建设过程中,打造乡村、社区的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平台,延续乡村历史文脉、丰富城乡建设内涵。忻州市根据自身实际,总结梳理出以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风格迥异的黄河文化等为代表的忻州文化,分类指导,寻求突破。五、与时俱进创新开展工作。长治市依托局公共文化网站开展网络数字“非遗体验馆”,让百姓足不出户随时随地参与体验导览、乡土记忆、资料搜录等穿越时空的虚拟体验活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与非遗保护利用的互融共生。襄垣县组建微信团队,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开通“文化襄垣”微信公众号,以“唤醒历史记忆,传承文化根脉,繁茂文明枝叶,守护精神家园。”为主旨,全方位、立体式,系统推介襄垣文化,并依托官网实施的“互联网+”文化记忆,有效吸引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广泛参与。六、政府主导稳步开展工作。潞城市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将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根据各村文化资源分布情况,确定条件好、文化资源多的村为辐射点,通过“四个结合”的方法开展工作,即召开相关人员座谈会和面对面访谈相结合,了解信息同实地调查相结合,田野作业同实物调查相结合,知情人回忆同查阅资料相结合。做到“三访三查”,即访老人、访知情人、访名人,查实物、查资料、查户主。
2016年,根据“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工作安排,省文化厅在对2015年试点工作进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再安排一批乡镇进行试点,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搞好试点推广。制定“乡村文化记忆工程”2016年推进方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再从全省范围内选择300个乡镇开展试点推广工作。二是抓好制度建设。编制总体规划和传统村落、传统建筑保护利用方案,协同住建等部门积极落实和推进传统文化乡镇、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的维修、保护、利用工程,使乡村整体格局、历史风貌得到妥善维护和适当恢复,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消防、防灾避险等必要的安全设施以及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三是确定建设标准。在大范围试点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建设标准,既要紧扣总体规划,又要细化实施方案,做到既有依据遵循,又有标准参考。四是做好成果展示。培育和建设富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博物馆,重点建设民俗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乡村博物馆,以现代可感、可视、可触的方式展示乡村文化记忆工程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