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院团,也要善用互联网营销
一部预算450万元的戏曲新创剧目,包含创作费、制作费、演出费、排练费,排在最后的宣传费只有5万元,占比只有一个多点百分比;而另一个剧团预算为335.6万元的新创剧目,宣传费则只有区区2万元,占比不足0.6%。在一个各类商业广告铺天盖地、央视的广告标王动辄几亿元十几亿元甚至还在屡创新高的时代,戏曲院团如此轻视宣传推广,让人迷惑不解。
商业社会里,大到房子、汽车,小到一包方便面、一瓶矿泉水,都需要进行广告营销,各类广告方式层出不穷。互联网时代,也是注意力经济的时代,海量的商品和信息要送达目标群体,没有宣传营销是绝不可能的。即使是家喻户晓的一些产品,也需要不断投入宣传营销的经费,保证品牌的知名度不被消费者遗忘。特别是在每一件新产品生产之初,就要制定宣传营销策略,宣传推广经费成为成本的一个重要部分,纳入到预算当中。但在许多戏曲新创剧目的预算当中,不足百分之一二的经费预算似乎都可以忽略不计。
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审美方式的改变,戏曲艺术在今天本来就面临着观众越来越少的窘境。特别是在城市,戏曲表演团体不多,固定的剧场更少,仅有的一些演出常常湮没在各种各样的演唱会、嘉年华与花样翻新的娱乐方式当中,还有日益火爆的电影市场,更别提电视综艺节目和海量的网上娱乐方式。戏曲院团的一部新创剧目要想在如此众多的竞争当中获得一席之地,宣传营销必不可少。没有广告营销,就没有关注度,每次演出就那么几场,就算是演出质量再好、艺术水准再高,还没等别人知道有这么一出新戏上演,就已经“下线”,又如何吸引观众赚取人气?一部新戏应者寥寥,反响冷淡,令演员泄气;没有观众,就没有口碑,更谈不上收入,剧团创作新戏的积极性大受打击,反过来,又埋怨观众不支持,年轻人不爱看戏。这样的恶性循环,让本来就已经日趋艰难的戏曲处境雪上加霜。
这些年,各地对戏曲创作越来越重视,财政拨款与基金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但创作和排练、场租费用的逐年增加,落到宣传上的经费却仍然少得可怜。除了客观因素,戏曲院团观念陈旧,没有宣传营销意识,恐怕是更为重要的内因。近几年的文化体制改革中,许多院团完成了转企改制的步骤,也试图努力开拓市场,却有相当多的院团仍然没有实现观念上的进步,内部管理亟待加强,规章制度有待完善,特别是没有真正建立市场意识,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没有将宣传营销作为艺术生产的重要环节,只是埋头生产。抱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老旧观念,以为排出戏来就会有观众捧场,结果却是想看戏的观众看不上戏,想看戏的时候又已经过了档期。
更进一步说,戏曲院团不但要舍得经费投入,还要善于宣传投入。特别是想要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就要学会用年轻人的方法。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广告宣传之外,戏曲院团还要善于运用互联网带来的红利。对于戏曲剧目这类艺术产品,口碑宣传是最有效的方式,一传十、十传百,利用微信公众号,随时发布新剧目创作排练的进度、演员们的介绍和新创剧目的演出安排;利用剧团著名演员、主创的知名度,在他们的朋友圈聚起一批志趣相投的戏迷和粉丝,利用朋友圈传播,既可靠又有效;还有微博、QQ、著名博主,都可以成为新剧宣传的力量,迅速扩散演出信息,在最短的时间里把最多的观众聚到剧场。
互联网时代,戏曲院团也要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善用互联网营销手段,把具有新思维的宣传营销人才引进到院团中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戏曲院团年轻人的作用。酒香也怕巷子深。戏曲院团再不改进观念、跟上时代,就别怪一坛好酒没有知音,年轻人都跑去喝葡萄酒了。(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