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教育应从娃娃抓起

18.06.2014  17:13

  谈到美国戏剧业发达,谈到百老汇商业戏剧的利润诱人,我们似乎只有艳羡的份儿。殊不知,美国的戏剧之所以能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这与他们从基础开始的戏剧教育密不可分。

  在中国,说起“戏剧教育”,很多人会联想到艺术类院校,并自然而然地认为那是培养职业演员的摇篮,与普罗大众没有什么关系。而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早在幼儿园阶段就开设了戏剧课;在中小学中,戏剧课更是一门必修课。

  戏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能够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美育作用早已为人们所认识。又因其创作、排演的过程可以锻炼人的语言运用能力、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非常适合锻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美国的基础教育,就把戏剧的这些功用发挥到了极高的水平。

  在美国戏剧与教育联盟公布的一份9至12年级(相当于中国的初三到高三)的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戏剧活动可以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现实生活,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解决自身遇到的问题,也帮助他们拓展视野,让高中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外面的世界。这份大纲不仅涉及剧本写作、舞台表演、舞美设计、导演等各个方面,更涵盖了戏剧历史与文化背景分析、戏剧与影视等艺术形式的对比、戏剧批评以及对世界各个国家、民族戏剧的认识。每一部分包含详细的解释和说明,标明学生应该如何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这些任务。

  这样一份教学大纲,恐怕会让不少中国的中学教师和学生汗颜。当美国的高中生已经开始独立地创作、演出,甚至发表剧评时,我们基础教育阶段的戏剧教育还没有真正起步。虽然国内的艺术院校争相开设戏剧专业,一时间,戏剧专业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全国各地,然而高等教育的投入需要基础教育与它接轨。万丈高楼平地起,想要在高校中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不能没有基础教育的熏陶和启蒙。

  也许有人认为,我们的基础教育中并不缺乏“戏剧因子”,但笔者认为,这些因子还远远不够。诚然,不少中学也开展了所谓的“戏剧教育”,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很多,比如有些学校依照传统认识,将戏剧理解为“戏剧文学”,因此,戏剧就成了语文课本和语文老师的责任,只有在讲授到如《窦娥冤》、《雷雨》、《茶馆》等名篇选读时,才给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知识,或让学生根据经典剧本进行表演。这样的方法并非不值得提倡,但是这种方法过于片面、狭隘,仅凭几篇越删越少的“经典”,何以让学生了解博大精深的戏剧艺术?仅靠纸上的文字,又如何能窥探充满奥妙的舞台呢?对我国传统戏剧的了解尚且蜻蜓点水,更不用说去认识外国戏剧了。

  另外,也有一些学校认识到戏剧及表演的重要、丰富意义,专门成立了“戏剧社”或“话剧社”,组织有创作兴趣或表演专长的学生参与其中,这样的社团往往是以学校和老师为主导,并没有系统化的教学大纲或教材,也很难找到专业的戏剧老师进行辅导,最多只能惠及一小撮学生。那么,这些“戏剧社”遭遇有始无终的夭折,或者沦为参加校外比赛的工具,也就不难想象了。

  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首先应该改变对戏剧教育乃至艺术教育的偏见。现在,不少综合性大学为非专业学生开设了戏剧入门的通识课,或是引入“高雅艺术进校园”,让更多大学生与戏剧表演零距离接触。这说明,我们已经意识到戏剧在人的教育和成长中广泛、深刻、直观的作用。而在中学里,不仅没有充分提倡,而且是恰恰相反。如果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想要报考戏剧或影视专业,大部分老师还会拼命劝导,因为大家一贯认为,“艺术生”就该是文化课不合格才另寻出路,而成绩好的学生去学艺术便“很可惜”。

  这是多么可怕的成见。如果这是一个社会的共同看法,那么在未来,我们的大学又何以培养出优秀的艺术专业人才?

  除了改变固有认识,戏剧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渗透,还要靠多方面的努力。一来,学校应当本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考虑,规范艺术课程的设置,聘请专业教师授课。这样,也就需要高校为其输送人才。二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少大中城市都建起了豪华气派的剧院,而有多少剧院、演出团体主动为中小学生敞开大门呢?如果我们的社会营造出良好的氛围,让孩子也能经常走进剧院,领略戏剧艺术的魅力,或许我们可以期待,孩子们走上舞台,成为戏剧的主人,展现他们对这门古老艺术的新鲜诠释。

                        (据《中国文化报》  作者:马旭苒)


外交部山西全球推介活动在京举行
  共享转型发展新机遇,共赢开放合作新未来。文化厅
王晨在山西就人大代表工作进行调研时强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