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法将推动中国民间对外援助

12.03.2016  12:13

  新华社北京3月12日电(记者杨丁淼 刘欢 许晓青)分析人士称,随着基础性的立法完成,中国慈善事业有望进入快速发展轨道。这有助于更多的民间机构站上世界慈善舞台,进而完善和发展中国对外援助形式。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国际形象日趋丰富,慈善法草案若获表决通过,中国的角色将不仅是经济增长的促进者、和平发展的维护者,也会是国际慈善事业的参与者。预料中国政府、企业家和慈善组织都会积极表现,这关乎中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全球定位。

  正在接受全国人大代表审查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也提出,要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扩大对外援助规模,加大人道主义援助力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和慈善组织始终坚持向经济困难和受到灾害侵袭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承担相应国际义务。

  今年2月斐济遭风灾造成超过8400人在紧急疏散中心避难,亟需饮用水、食物等物资,中国红十字会捐赠了10万美元的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去年4月尼泊尔发生地震,中国政府先后提供价值6000万元人民币的物资援助,中国红十字会也向尼泊尔提供500万元人民币和50万港元的人道主义援助……

  近年来,以中国红十字会为代表的慈善组织在对外援助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相比一些闻名国际的慈善团体,中国民间的对外援助活动还不够活跃。

  对外援助难以通过个人直接完成,慈善组织的纽带作用尤为关键。专家分析认为,此前中国一直缺少相应的法规政策指导慈善事业的发展,导致慈善组织的自身能力与承担的社会责任不相适应,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间慈善向海外援助的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认为,中华民族有一种乐善好施的基因,只要政策合适,一定会表现出她的善意。

  十年来,中国公益慈善事业蓬勃兴起,社会捐赠额从2006年不足100亿元发展到目前的1000亿元左右,以企业家为代表的大额捐赠发展迅猛。

  分析人士认为,慈善法即将出台,可谓正逢其时,立法有助于慈善组织的长期规范发展。

  如今,中国慈善组织的类别和层次也正变得越来越丰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马利表示,中国基金会行业从过去单纯以政府背景的公募基金会为主,向公办公募基金会、民间公募基金会和民间非公募基金会三大板块演变,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基本结构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

  马利表示,发起国际对外援助不仅仅依赖于政府,民间慈善组织的力量也不可小觑,民间慈善活动要比简单的国家性资金援助更容易赢得受援国的好感和信任,也更容易促成深层次的了解与合作。

  王振耀认为,有了立法,中国的慈善事业将进入“2.0版”,而在不久的将来,或将有更大的发展,真正站上世界舞台。(参与采写:李云路、张钟凯)

责任编辑: 张晓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