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雨露普惠于民 ——云南楚雄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综述
把群众精神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风向标,努力探索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探索具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切实让文化的阳光雨露普惠于民,这是云南省楚雄州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着力点和努力的方向。
如今,放眼彝州大地,越来越多的群众享受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带来的雨露甘泉:广场上,歌声激荡、舞步飞扬;剧场中,文艺演出精彩纷呈;农家书屋里,求知若渴的身影比比皆是……这些正是两年来楚雄州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过程中探索、实践的成果,全州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公共文化供给水平不断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文化设施:星罗棋布 覆盖城乡
楚雄州不断完善州县乡村四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整合资金23亿元新建和提升改造了州文化活动中心、楚雄市文体广电中心、牟定县文体中心、永仁县非遗传承展示中心、太阳历文化园等一批具有楚雄特色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强力推进“三馆一站一室”规范化建设,全州4个博物馆、11个图书馆、11个文化馆达标率100%,103个乡镇文化站达标率80.5%。全州城乡公共文化设施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建成了惠及全民的高效能、广覆盖、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走进牟定县蟠猫乡碑厅村委会农家书屋,科普、文学、历史、技术培训等书籍应有尽有,男女老少把小小的图书馆当成了放松、充电的地方。来看书的村民普菊仙说:“政府出钱建起书屋,书本就是不花钱的老师,我们既可以学到实用的东西,也能丰富精神生活。”据了解,楚雄州在每个行政村(社区)配备了1名文化辅导员,建成了1个农家书屋,1个农民文化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和两支群众性业余文艺队伍,实现了农村群众人均每月看1场电影,每年看1本新书、5场演出、参加8次文体活动。同时,全州129处公共文化场所实行免费开放,采取错时服务,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全州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室)按标准配置完成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网站之间相互链接,实现了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
文化服务:探索创新 普惠大众
“理论打基础、实践练动手、研究促成果。”楚雄州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涉及改革、人才、资金、奖励等多个保障制度文件,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化、长效化机制。积极开展示范区创建的制度设计课题研究工作,形成了“1+1+n”的制度设计研究成果,为表演艺术队伍的培育扶持提供了经费、设施、人才等制度保障,并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文化传承创新及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制度设计探索。
楚雄州博物馆浓缩了彝州富集的文化资源,他们创新展览模式,举办流动展览,把展览送到学校、社区、农村,深受群众欢迎。全州十县(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也结合自身实际开展流动展览和流动服务,每年送书下乡、送戏下乡、送培训下乡、送电影下乡、送展览下乡总数都在数千场以上,以流动文化服务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州博物馆年服务143万人次、图书馆年服务109.8万人次、文化馆年服务96.77万人次、文化站年服务320万人次。年放映广场数字电影1052场次,服务观众76万人次;年放映农村数字电影12669场,实现了“每个行政村平均每月放映1场电影”的目标。
文化活动:体现特色 打响品牌
在醉人的月琴声中,人们围着篝火起舞狂欢,千里彝山呈现一派欢乐气象。每一个民族传统节日到来之际,楚雄州都要开展一系列体现民族、民间、民俗特点的庆祝活动,传统彝族民间习俗、歌舞狂欢、特色美食、刺绣艺术展示等彝族文化元素通过节日平台集中绽放。千柏林的花仙子,直苴的绚丽时装,牟定的万人左脚舞,武定的青松毛踏歌,姚安农村文艺队天天上演的花灯和楚雄无处不在的广场舞,形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随着机关、学校、企业、农村等一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单位的命名,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又一批游客慕名而来,双柏彝族老虎笙文化传承人毕正良,换上充满神秘色彩的服装,尽情表演他的拿手好戏。神奇的三笙在大山深处演绎着活的傩文化,悠扬的《阿色调》让游客如痴如醉,端庄典雅的腊湾老人舞让人心境澄明,而影响深远的梅葛史诗承袭的创世精神,更是让一代又一代楚雄人奋发图强。保护资源,传承文化,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应有之义,而传承、保护和利用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楚雄州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亮点和特色品牌之一。
目前,楚雄州已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正如春风细雨般滋润着彝州人民的心灵。从文化的自醒、自励,到文化的自信、自强,楚雄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步伐将更加坚定有力。(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余结红 朱家芬 周 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