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乡村文化?

25.08.2015  17:23


  什么是乡村文化?笔者认为,乡村文化存在内在的逻辑,共有5个层次。一是乡村本来的价值观和与之相生的生活方式,这是乡村文化的核心。乡村的核心价值观,简单来说就是“绿色、健康、和平、自在”。“自在”其实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观,笔者曾去过很多乡村调研,问那里的老人,子女们在城里工作为什么不去陪他们,他们就说不愿意去城里,还是在乡下呆着自在。

  笔者也曾走访过多个国家,发现在国外最美的生活方式往往是在乡村和小城镇。外国的现代化其实是一种城乡协同的现代化,并未厚此薄彼,否定乡村的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说,“绿色、健康、和平、自在”的乡村生活方式,是全球人类与城市文化互补的一种生存方式。乡村文化的价值观其实一点也不亚于城市价值观,城市价值观是“个体的、竞争的、表演的、疯狂的、高速的、高消费的、一次性的”,但乡村不是,它是一种保养的、涵养的、有机的、循环的价值观,所以历史上乡村没有垃圾,垃圾会被循环利用、滋养土地,但现代社会的过度消费侵蚀到乡村,造成了现在的垃圾问题。

  中国乡村价值观也包括对自然的敬畏,对于时间、空间、社会、生命的认识,以及个人自律的认识,这是一个整体。中国乡村也有互助的价值观,遇到什么事,乡村有一个自我调节的机制,互助是中国乡村珍贵的品质。

  乡村核心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中的优秀部分,就是我们想要保存和发展的乡村文化。笔者认为,人在村在,首先要人们有这个价值观,他愿意去发展自己的家乡,他在这片土地上有自在的感觉,否则将房子修的再像古代建筑,如果没有以前那种自在的精神,游客去村里看到的只是一群小贩,急着要游客买他们的东西。其实我们更希望看到村里人过得很好,他们与我们分享他们的生活方式,这样才是一种自然健康的乡村文化。

  乡村文化的第二个层次就是乡村的文史记忆。中国的汉族没有长篇史诗,但其实评书、快板、曲艺等很多民间艺术中蕴藏着史诗。比如,我们有三侠五义、隋唐英雄、岳飞等,我们将提炼出来的一批英雄当做共同记忆,这是乡村文化重要的一个板块,也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同时,在这些英雄伟人之外,还有一份珍贵的乡村记忆,就是乡村历代普通人对先辈的精神记忆。我们经常采访村里的人,问他们:“你们村里有没有非常有历史意义的人物?”他们说:“没有,你看我们这里没有出过将军,也没有出过状元、大领导。”其实,笔者认为,乡村的历史人物绝不只是这些大人物,每一个村子活到现在,一定有它的英雄人物、历史记忆,所以要鼓励他们从中找到榜样和力量,未来要有更多人带着对本土的尊重去挖掘这些东西。

  第三个层次就是表演、舞台和视觉艺术、节庆和仪式。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先有了仪式才有了演艺。古代有求学、春分、秋分、婚丧嫁娶等各种仪式,才出现了各种表演。但现在大量的乡村仪式在消失,比如现在乡村的结婚仪式几乎都被西方的方式取代了。这些需要文化工作者去寻找,不需要跟传统仪式一模一样,但要找到核心的东西,重新利用仪式的威严,让村子找到它的精神象征。

  第四个层面是传统知识和技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因此乡村蕴含着很多传统的技艺,在这个环节,笔者认为,部分技艺应该传承下去,部分技艺如果适合创新,也可以鼓励农民艺人吸收新的技术。也就是说,对于传统技艺,一类是用于教育、档案、文物价值的技术传承,需真正注明出处、考证历史,给予敬重。另一类是用于艺术启迪、创新创业、文化娱乐和经济价值的技术研发,这部分应标明与传统的改编关系。

  乡村文化的第五个层面是村民个体的村风、言行、举止、规则等,这也是乡村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现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农人、返乡青年、二代农民工,他们的举止文化某种程度上引领着乡村的未来,也是乡村文化日益多元化的一个现实表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现在强调文化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推动力作用,这在乡村尤其重要。乡村文化与可持续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如果村民有好的文化,他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懂得自己的文化脉络渊源、尊重自己的社区,团结互助,对未来有清晰的愿景,他能学习、创业、奋斗,那么这些人就会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而不是为了一点眼前的利益而失去诚信、不懂法律、难以应对现代化的压力、没有机会自我学习提高,一头与历史割裂,另一头对未来迷茫,完全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被动角色。(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蒋好书,作者系北京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志愿者协会发起人)


外交部山西全球推介活动在京举行
  共享转型发展新机遇,共赢开放合作新未来。文化厅
王晨在山西就人大代表工作进行调研时强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