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移民扶贫让3.86万农民“跳出穷窝”

12.06.2014  21:36

  综合编辑: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环境恶劣地方的农村来说,实施异地搬迁是“拔掉穷根”的有效路径。忻州市近年来积极实施扶贫移民工程,使3.86万农民“跳出了穷窝”。
  “以前做梦也想不到,我们这些靠天吃水、住土窑、走泥路的山沟人,如今也吃上了自来水,住上了水泥平房、看上了有线电视!”7月12日,说到移民后的感受,五寨县清涟移民新村村民高桂珍滔滔不绝。
  2005年,高桂珍从经堂寺窑子山村搬入移民新村。如今,每天一大早,高桂珍就出去跑运输,而妻子和女儿则在县城的饭店打工,每人月收入1000元。去年,家庭总收入超过4万元。
  与高桂珍一样,岢岚县宋家沟乡宋家沟移民新村村民张贵云也尝到了扶贫移民的甜头。
  “我们早就想搬出来,但是一没钱、二没地。要不是政府扶持移民,我现在还是过着为吃饭发愁的日子。”村民张贵云说。现在老张不仅住上了亮堂堂的砖瓦房,而且还搞起了日光温室大棚,购置了农用三轮车,小日子越过越起劲。
  岢岚县宋家沟乡在实施移民搬迁时采取移民拉动、上下联动、部门互动、产业带动和企业推动的做法和模式,先后投入扶贫并整合各项资金700多万元,建成移民户住房、蔬菜大棚、养殖圈舍和沼气四配套的宋家沟移民新村,并将6个村的240多农民迁入,移民户由原来的年人均收入不足千元提高到现在的4000多元。记者在新村看到,一条条宽阔整洁的巷道,一排排规划整齐的院落,既改变了他们的居住条件,也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
  针对“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现象,从1997年起,忻州市各地结合实际开始实施扶贫移民工程,并逐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主,集镇中心村有土安置和分散移民相结合的移民搬迁新格局。到去年底,全市累计投资资金1.62亿元,完成移民搬迁534个村,新建扶贫移民新村45个。
  忻州市扶贫办主任梁晓东介绍,下一步,全市将继续加大扶贫移民基地建设,加强多种移民方式的结合,并计划用3年到5年的时间,把200人以下山庄窝铺的16.97万人集中搬迁,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发展环境,为他们脱贫致富创造条件。

责任编辑:admin    审核:admin    审定: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