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城镇私营单位就业及工资情况简析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是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2014年忻州市委、市政府面对经济下行巨大压力,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大力 扶持 私营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确保全市城镇私营单位就业基本稳定,工资平稳增长。
一、城镇私营单位就业情况
1、全市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数有所减少
2014年忻州市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数128784人,与2013年的147437人相比,减少18653人。全市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数减少一是受到经济下行因素影响,部分单位停产停业,减少用工所致;二是受到季节性因素影响带来的人数变动。
2、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总量的比重减少
2014年忻州市全社会就业人数1667560人,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7.72%,与2013年9.18%的占比相比,减少1.46个百分点。
3、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城镇私营单位就业总量六成
2014年忻州市城镇私营单位中,第二产业就业人数78748人,占全部城镇私营单位就业总量的61.15%;与2013年59.35%的占比相比,增加1.80个百分点。
4、二产行业就业人数呈现“三减一增”
2014年忻州市城镇私营单位中,第二产业所涉及到的四个行业就业人数呈现“三减一增”,其中,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就业人数均较2013年有所减少,就业人数分别减少7614人、612人和617人;只有电力业就业人数较2013年有所增加,就业人数增加82人。就业人数减少主要是受到经济下行因素和季节性因素双重影响所致。
二、城镇私营单位职工工资情况
1、全市城镇私营单位平均工资小幅增长
2014年忻州市城镇私营单位工资总额321806万元,平均工资23665元,与2013年22634元的平均工资相比,增加1031元,增长4.56%。
2、六个行业的平均工资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全市十八个行业中(不包括公共业),有六个行业的平均工资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分别是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电力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业,平均工资分别为29113元、26233元、25381元、24429元、24242元和23713元。
3、交通业平均工资增加最多、增幅最高
2014年忻州市城镇私营单位中,交通业平均工资22059元,与2013年的16369元相比,增加5690元,增长34.76%,在全部十八个行业中,交通业平均工资增加额度最多,增长幅度最大。
4、二产平均工资额度最高,三产平均工资增加最多
2014年忻州市城镇私营单位中,第一产业平均工资16992元,与2013年的15493元相比,增加1499元,增长9.68%;第二产业平均工资26825元,与2013年的26689元相比,增加136元,增长0.51%;第三产业平均工资18570元,与2013年的16608元相比,增加1962元,增长11.81%。
三、存在问题
1、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明显减少
2014年忻州市城镇私营单位中,第二产业就业人数78748人,与2013年的87509人相比,减少8761人,减幅10.01%;其中,工业就业人数63148人,与2013年的71292人相比,减少8144人,减幅11.42%。
2、行业间平均工资差距仍然较大
2014年忻州市城镇私营单位中,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采矿业,平均工资29113元,月平均工资2426元,平均工资最低的行业是租赁业,平均工资13202元,月平均工资1100元。采矿业平均工资比租赁业多15911元,平均每月多1326元;采矿业平均工资是租赁业的2.21倍。
3、城镇私营单位和城镇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差距有所扩大
2014年忻州市城镇私营单位平均工资23665元,月平均工资1972元;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40396元,月平均工资3366元。城镇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比城镇私营单位多16731元,平均每月多1394元;城镇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是城镇私营单位的1.71倍。2013年忻州市城镇私营单位平均工资22634元,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8307元,两者平均工资相差15673元。一年来,城镇非私营单位和城镇私营单位平均工资差距扩大了1058元。
4、产业间平均工资差距仍然较大
2014年忻州市城镇私营单位中,第二产业平均工资最高,达26825元,第一产业平均工资最低,为16992元,第二产业平均工资比第一产业高9833元;2013年忻州市城镇私营单位中,同样是第二产业平均工资最高,第一产业最低,两者平均工资相差11196元。一年来,尽管产业间平均工资差距缩小了1363元,但差距仍然较大,需继续加大调控力度。
四、意见建议
1、大力发展第二产业
加大对第二产业单位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出台有侧重、有实效的好政策,帮助全市第二产业单位共同抵御、度过经济下行压力期,确保忻州经济平稳、高质发展,以二产带动三产,稳定就业、促进就业,致力提高职工工资收入、生活水平,促进全市和谐、稳定发展。
2、加大工资改革力度,优化工资分配方法
采取积极措施,适当提高低收入者工资水平,加强和完善法制监督、行业监督、工会监督等监督机制,更好地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通过宏观调控,逐步缩小收入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