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民生情牵群众
在孝义市人民法院,有这么一位老人,两鬓斑白,话语柔和,步履坚定。每天第一个打开信访接待室的大门,为每一位当事人准备好热水,等待他们的倾诉;每天最后一个送走来访的当事人或者群众,记下他们的诉求。他就是孝义市人民法院退休干部王全洪。
日复一日,日日如此。记者不禁对这位老人产生了疑惑,他为什么这么好脾气?面对当事人的不理解和不配合,他怎么就能坐得住?当事人为什么就信服他呢?他有什么秘诀吗?
扎根基层为辖区百姓排忧解难
王全洪,1983年调入孝义法院工作。一进法院,他就被派到最偏远、村矿矛盾较大的阳泉曲法庭。当时,法庭借住在镇政府的一间办公室里,从立案、调解、开庭审判到制作法律文书都在同一场所。法庭只有他和书记员二人,挤在一间房里办公,条件十分简陋,可王全洪一干就是二十年,无怨无悔。
当时和他一起工作的同志回忆,王全洪常说,条件再差,案件质量不能差,环境再简陋,案件程序不能简化。法官走到哪里,国徽就要带到哪里,审判职能就要延伸到哪里。
为了让辖区百姓知法懂法,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王全洪常常带着书记员走村入户,在农户炕上、田间地头就地巡回办案,了解老百姓的家长里短,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甚至更多次,当事人总是被王全洪的热心和坚持所感动,一大批家庭矛盾、邻里纠纷、损害赔偿就这样烟消云散。在法庭工作期间,王全洪总结出了基层法庭工作的“四个服务”工作经验,即超前服务、主动服务、专项服务和跟踪服务,这一经验在当时吕梁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召开的全区民事工作会议上进行了推广交流,并被《人民代表报》和《法制日报》等报刊刊载报道。
就这样,凭着这种干劲,通过王全洪和干警的努力,法庭结案率年年为百分之百,且无一上诉改判案件,调解率亦在百分之七十以上。
甘为人梯为年轻干部出谋划策
2004年,孝义市人民法院组织了中层干部竞争上岗,选拔了一批年轻庭长,王全洪也从庭长岗位上退了下来。院党组安排他到立案庭搞信访接待工作。此时的王全洪有些犹豫,在当时法院像他这样的老庭长大都选择了退居二线等待退休,自己真的还要继续努力工作吗?他的子女们也一次次劝他别干了,做了一辈子的基层审判工作,难道还不嫌烦吗?院长又一次找他谈话,立案庭都是年轻同志,无论从业务上和经验上都显不足,需要老同志扶上马送一程。经过再三考虑,王全洪最终决定留下来,临退休之前再发挥余热。
在信访接待大厅,王全洪开始了新的工作征程。每天他第一个开门,认真接待每一位当事人,无论是起诉、咨询还是上访,他都一丝不苟、耐心解答。遇到年轻同志来请教业务,他倾己所有给予指导,将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对方。由于立案信访大厅是法院新成立的窗口单位,全面推行立案流程管理,许多年轻同志一时不适应这种工作模式,王全洪便耐心指导,做到了多沟通、多协调、多留心,协助庭长理顺工作关系,把握年轻人的思想动态,尽可能拾遗补缺、弥补不足。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孝义市人民法院的立案信访工作被上级领导誉为“和谐社会的稳压器”。2011年,信访立案大厅荣获“全国法院立案窗口建设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
倾心信访 为社会和谐添砖加瓦
工作之余,年轻的干警常常向王全洪讨取“真经”,问他怎么和当事人打交道,怎样取得当事人的信任。王全洪总是说:“法官职业多点细心、耐心和爱心,不会有错,当事人会理解我们的。”
王全洪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坚持把信访大厅当作考场,把来访群众当作考官,而把他自己当作考生,把群众满意当作最好的答卷,坚持做到来访有登记,咨询有答复,事事有记录,件件有落实。同时,对一些需要进行诉讼的当事人进行法律引导、解释,做好法律宣传和疏导,大家都亲切地称他是“心理疏导大叔”。
有一位老上访户靳某,因煤矿承包与村委发生纠纷形成诉讼,历经一审、二审程序仍不满意,曾多次赴省、赴京上访。王全洪接待后,认真了解了案件的背景,并调阅了案卷材料,明确该案定性准确、证据充分、程序合法。在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之后,他从法理、情理耐心细致地给靳某做疏导工作,慢慢地平息了靳某心中的怨气,最终认识到自己的鲁莽和不理智,主动按法院的判决执行。此案的圆满解决,获得了相关领导的高度评价,对以后类似上访案件的处理也提供了借鉴。2011年,王全洪办理退休手续以后,面对领导和同志们的期待,他再一次选择了留在法院,继续坚守岗位从事信访接待工作。这么多年下来,王全洪的接访笔录记了整整三大本,字里行间流露着的是一位老庭长对每一位当事人的宽容和担待。据统计,近三年来,他共接到来信120余封,接待来访人员600余人,向上级单位报送信访材料100余件。
是什么让王全洪在坚守?是他那份强烈的社会责任、那份执着忘我的工作激情、还有一颗博大的爱民之心。在一个基层法庭的平凡岗位上,王全洪用他的点点滴滴向我们传播着法官事业的正能量,谱写了最平实的感动。
责任编辑:侯成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