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过年,年俗活动就不需要了吗?
近两年来,廉政风劲吹,一些地方春节元宵节期间的年俗活动停办了,年味荡然无存。群众反映,新春文化建设是政府的分内工作,政府要盘活民间资源,使年俗活动退尽奢华,重归群众娱乐的本真。
廉洁元宵变味 “殃及”年俗活动
正月里记者走访山西多地发现,无论大城小县,大多年味寡淡。一些群众抱怨,以前过节还能听炮响,现在啥动静也没有,没一点年味。
记者了解到,前几年山西一些地方热衷于放烟花,请明星,办晚会,“土豪味”十足。一位地方干部告诉记者,以前春节烟花费少说得上百万元,仅节后上班的“开门炮”,一些政府门口能响几个小时。地方晚会也是必备选项,又得花费上百万元。而八项规定施行后,奢靡风刹住了,但一些地方的春节活动也停了。
廉洁过年,便不需要年俗活动了吗?
记者在山西省孝义市看到另一番景象。十几项新春活动遍布全城:老照相机展位上,人头攒动,仔细观看1907年德国制造的木质干板相机等老古董;老照片展区,全城上演寻找画中人的活动,已经成功找到8位;想K歌的年轻人,可以到广场一展歌喉;想听戏的老年人,另一个广场备足了曲目;到了晚上,公园里还有20组不同主题故事的花灯供人欣赏……春节文化活动自腊月二十三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六。
政府退幕后 8个协会闹新春
廉洁之风下的春节元宵节活动,如何办出年味?孝义市委宣传部部长薛向东说,春节历来是群众文化的盛宴,百姓就是图个红火热闹,权衡再三后,当地政府决定换个思路办,“政府搭个台子,让八个协会闹新春。”
腊月里,孝义市与当地电影协会、摄影家协会、戏曲协会、面塑协会等8个协会碰了头,与这些民间组织一起头脑风暴,如何把新春活动闹红火。
协会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大家都把压箱底的宝贝拿出来了。”孝义市摄影家协会主席耿步明说,协会组织的活动构成了今年新春节目的主体部分。
这么多的演出项目,这么长的活动时间,要花多少钱?耿步明说,要在以前,几百万都不一定办成,但今年政府走了商业与民间力量结合办活动的路子。“场地由政府出面协调企业免费提供,考虑到巨大的人流量,企业也乐意。活动则由协会操办,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然而,年味却没有丝毫折扣。活动很受欢迎,仅在民俗文化展区,每天的人流量便超过1万人。
85岁的老人王聪耀便是其中一位。元宵节前的几天里,他和一家四代六口人几乎每天全都从郊区农村赶来。“唱戏的、剪纸的、卖面塑的,花样多着哩。我老汉是拄着拐杖也要来看的。”
盘活民间资源 传承非遗文化
群众反映,以前“土豪味”十足的晚会大家都不爱看,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往往又看不到,这在当地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碗碗腔上反映特别明显。
郭文明是孝义市碗碗腔文化剧团的团长,这几年他一直发愁剧团没钱去演出,演员流失严重。“大腕明星以前把剧场价抬高了,地方剧团根本去不起。”
这种情况下,当地政府拿出一部分资金补贴,让剧院成为碗碗腔的演出场地。文化剧团拿到了补贴后,一年的演出场次达到230多场,“如果没有补贴,我们至少得减少一半演出”。
正月初十,记者在当地最大的剧场东风影剧院看到,碗碗腔剧团正在演出由杨家将故事改编的《三关点帅》。890多个座位的剧场座无虚席,座位上不仅有中老年人,还有不少的青少年观众,甚至有人席地而坐。三个小时的演出,几乎无人退场。
“观众有这么大的热情,我们自己也没有想到。这说明群众还是喜爱这种艺术的。”郭文明说,“碗碗腔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少了不只是我们剧团生存困难,更让人难过的是演员的手艺会生疏。现在政府托了一把,大家传承的劲头更足了。” (记者胡靖国、王井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