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任最高法院院长都在强调 10年间工作报告必写的是啥内容?
人民网北京3月13日电 (记者李婧)3月13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周强院长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了《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这是首席大法官代表最高人民法院向全国人大报告工作接受人大监督的重要活动。记者梳理2006至2016年,10年间三任最高法院院长的工作报告发现,“案多人少”、“人才流失”、“执行难”是年年必写的高频词。
关键词:案多人少 人才流失
2006年3月11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肖扬向全国人大报告工作。他在报告中写道,“一些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基层法院存在案多人少的矛盾,不少基层法院超负荷工作的状态亟待改善。中、西部地区法官队伍人才流失、青黄不接的问题较为严重。部分年富力强、经验丰富、学历较高的法官提前退休或离职,转行从事其他工作。”
2007年,肖扬在报告中“问题”这一部分写到,“大部分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基层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中西部基层法院办案经费短缺问题依然较为严重。”对此,肖扬在报告里指出了更为具体的解决办法,“商请有关部门逐步解决法官编制不足和人才流失问题。在经费物质保障方面,配合财政部门制定和完善基层人民法院公用经费保障标准,向基层人民法院包括人民法庭倾斜,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2008年,肖扬在工作报告里总结了过去5年的主要工作,他再次提出,“一些制约和影响人民法院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的体制和机制性障碍,以及法官人才短缺、一些法院经费保障不足的困难依然存在。”
2009年,时任最高法院院长的王胜俊首次向全国人大报告工作,用不小的篇幅谈到了案多人少和人才断层问题。他在报告中指出,人民法院“切实加强基层建设,重点解决法官短缺、队伍不稳、保障不力问题……争取相关部门增加编制,缓解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案多人少矛盾。制定基层法院经费保障标准,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支持,缓解经费保障不足。”
2010年,王胜俊在报告中又提到了“案多人少”,他表示,“案件数量持续增长,案多人少矛盾日益突出,法院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011年,王胜俊在报告中两度用了“人才流失”一词。一次是在“更加重视加强人民法院基层基础工作”这一节中,谈到了“逐步建立并完善法官择优遴选制度和有利于基层干警成长的选拔机制,进一步解决一些基层法院案多人少、法官断层、人才流失等问题”。第二次是在“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这一段,谈到“一些法院仍然存在案多人少、法官断层、人才流失、经费不足等困难。为此,我们将立足自身,积极争取各有关方面的支持,尽最大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
2012年,王胜俊表示,“基层基础工作仍然面临不少困难,人民法院受理案件数量持续增长,基层法官超负荷办案的现象比较普遍, 法官断层、人才流失问题严重,一些地方的司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另外,在报告的“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夯实人民法院工作根基”这一节,王胜俊指出,将“启动法官单独职务序列、法院人员分类管理改革,推进法官招录体制改革等工作,切实解决法官提前离岗、离职等问题,着力加强基层职业保障。”
2013年,王胜俊在报告中表示,“新增政法专项编制主要分配给基层法院,案多人少矛盾有所缓解。”但同时指出,“基层基础工作仍然存在不少困难,一些法院人才流失、法官断层问题严重,司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2014年,现任最高人民法院周强首次向全国人大报告工作。在这份工作报告中,周强表示,“随着案件数量持续增长,人民法院办案压力越来越大,部分法院案多人少、人员流失、法官断层等问题仍然比较严重,一些西部、边远、民族地区法院工作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在“2014年工作安排”这一章,周强指出,“加强司法职业保障,在政策待遇等方面向基层倾斜,努力解决基层法官断层、人员流失等问题和困难,关心基层法官身心健康,加大对西部、边远、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法院建设支持力度,加强援藏、援疆、援青等工作,不断改善基层司法条件和环境。”
2015年,周强院长再次提出了“人才流失”,他指出,“随着人民法院办案数量持续快速增长,新类型案件大量增加,办案压力越来越大,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一线法官年人均办案高达300多件,案多人少矛盾、人才流失问题突出;民族地区法院双语法官短缺,办案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
今年,周强院长在报告里又一次提出,“人民法院受理案件数量持续增长,新类型案件大量增加,办案压力和难度越来越大,一些法官长期超负荷工作,有的法官审判能力不适应形势需要。”不过,在今年的报告里,周强院长也指出了解决问题的成效,报告称,“扎实推进法官员额制改革,发挥法官遴选委员会作用,指导试点法院严格执行员额比例,严格法官入额标准,上海、广东、海南、青海等18个试点省区市已完成10094名法官入额工作,提高了法官队伍整体素质,充实了一线审判力量。参与制定法官单独职务序列改革试点方案,加强法官职业保障。”
关键词:执行难
此外,在梳理中,记者发现,“执行难”也是近10年来年年上榜的最高法报告必用词条。然而,与“案多人少”和“人才流失”不同,“执行难”在报告中的表述却在悄然变化中。
2006年至2010年,最高法的报告多次指出将大力解决执行难。2007年的最高法的工作报告还表示,“为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执行难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在去年上半年组织全国法院开展了为期半年的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活动,通过充实执行力量,摸清积案底数,逐案分析原因,创新执行方法,依法惩处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和暴力抗拒执行的违法犯罪行为,共执结78万件积案,执行到位金额2160亿元。”
2011年至2013年,最高法的工作报告连续表示,“执行难”尚未得到解决。2011年报告指出,“司法应对措施还有待完善,一些案件的诉讼难、执行难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涉诉信访问题仍较为突出”;2012年的报告指出,“人民法院工作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执行难、涉诉信访化解难等问题虽有明显缓解,但还没有根本解决”;2013年,报告表示,“一些地方存在的诉讼难、执行难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
从2014年开始,周强院长每年都在报告中汇报解决执行问题的新举措和新进展。今年最高法的报告中虽然指出“执行难问题仍然存在,当前在一些地方还比较突出。”,但同时报告强调称,法院“完善网络查控体系,连通200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有关部门联网,实现网络查控、远程指挥功能,在解决’被执行人难找、财产难寻’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敢于碰硬,对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的,不论是什么人,坚决依法制裁,对1.4万人决定司法拘留,对1145人给予刑事处罚”。今天,最高法院院长做报告当天,最高法对外发布消息称,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已将网络查控的银行从传统银行拓展至网络银行,与支付宝和腾讯财付通、京东金融等网络银行也建立了“总对总”网络查控系统。执行法官足不出户,在办公室点击键盘就能对被执行人的银行存款及其他金融资产进行快速查找、及时控制,有效破解被执行财产难查的问题。
责任编辑: 孟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