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长治市经济运行情况

13.03.2015  15:58

2014年是长治市面临经济形势严峻复杂、困难挑战异常突出的一年,也是转型升级、爬坡过坎迈出重要步伐的一年。面对多重困难,市委、市政府采取有效得力措施,带领全市上下团结奋斗、砥砺前行,务实推进“五五战略”,全力激发市场活力,努力培育创新动力,全市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平稳运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质量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全市经济在克服重重困难中实现新发展。

一、2014年全市经济在新常态下平稳运行

2014年全市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331.2亿元,增长5.1%。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737.25亿元,增长5.1%。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45.65亿元,增长14.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76.9亿元,增长12%。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36.33亿元,下降8.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4565元,增长8.3%。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0311元,增长11.7%。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全年上涨1.5%。

二、全市经济运行质量呈现可喜变化

2014年全市经济在保持平稳运行的同时,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一)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014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58.3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完成776.5亿元,增长5.4%;第三产业完成496.5亿元,增长4.8%,三产结构由上年的4.1:61.1:34.8调整为4.4:58.3:37.3,一、三产业比重提高了0.3个、2.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了2.8个百分点。

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行业中,非煤产业完成增加值239.4亿元,同比增长17.6%,占工业增加值的32.5%,比上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在工业投资中,非煤产业投资完成493.6亿元,占工业投资的85.2%,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

(二)农业生产持续向好。2014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着力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农业生产各项工作,全市农业呈现出良好发展局面,全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同比增长5.6%,全年粮食产量实现四连增,达到162.2万吨,增长0.9%。

设施农业健康发展。2014年,全市设施蔬菜大棚达到39395个,占地面积3329.1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1.9%和2.5%,设施蔬菜播种面积为4393.5公顷,比上年增加246.9公顷,增长5.95%,设施蔬菜产量272059.6吨,比上年增加11070.3吨,增长4.2%。种植品种也呈现出较大变化,由原来设施蔬菜占绝对主导地位向草莓、葡萄、川心莲、番杏、牡丹育苗等多样化发展。

特色农业不断发展。2014年,我市成功申报确定了229个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全市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总数达到879个。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50683.5亩,比上年增加8830.5亩,同比增长21.1%。建成了以潞党参、连翘、柴胡等为主打品种的中药材基地。

(三)工业生产平稳运行。2014年在工业品价格下滑,市场需求下降的不利情况下,全市工业总量不断攀升,占全省比重达到了13.7%,比上年提升了0.3个百分点,工业增速超全省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

传统产业继续扩张。全年煤炭、焦炭、钢铁、电力四大主导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633.1亿元,同比增长7.1%。其中煤炭行业实现增加值497.9亿元,增长6.7%,原煤产量11617.3万吨,增长3.3%;焦炭行业实现增加值51.7亿元,增长10.1%,焦炭产量1523.3万吨,增长6.4%;钢铁行业实现增加值35.8亿元,增长5.5%,钢材产量698.2万吨,增长14.3%;电力行业实现增加值32.3亿元,下降1.4%,发电量335.9亿千瓦时,下降1.8%。

工业转型成效显现。2014年全市新兴产业增加值完成104.1亿元,占工业比重达到14.1%。新兴工业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其中太阳能电池51.7万千瓦,同比增长24%,新型干法水泥356万吨,增长7.9%,粗苯5.8万吨,增长27.6%,苯胺14.2万吨,增长11.3%,化肥37.5万吨,增长40%。小型企业发展强劲。2014年全市规上小型企业198家,共实现增加值213亿元,同比增长10.6%,占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29%。

企业经济效益有所改善。2014年全市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2.3%,产销衔接基本平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仍居高位,达318.4%,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24.7亿元,利润43.1亿元,亏损企业个数由2013年的162家减少到139家,亏损企业亏损额52.1亿元,同比减少4.3%。

(四)投资结构继续优化。2014年全市投资在总量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投资推动能力不断增强,结构转型开始显现,由外延型投资开始向内涵型投资转变。

第三产业投资比重扩大。2014年全市第一产业投资完成130.6亿元,增长14.1%;第二产业投资完成579.3亿元,增长6%;第三产业投资完成535.7亿元,增长25.7%。三次产业投资贡献率分别为10.1%、20.8%、69.1%,分别拉动全市投资增长1.5个、3个、10个百分点。全市三次产业投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10.5:50.3:39.2转变为10.5:46.5:43,其中第二产业投资比重下降3.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比重上升3.8个百分点。

新兴产业投资占据主导。2014年全市新兴产业完成投资414.8亿元,占全市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71.6%,同比增长16.3%,比全市工业投资增速高10.3个百分点,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贡献率为30.1%,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4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长强劲。2014年全市基础设施完成投资256.4亿元,同比增长18.1%,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6个百分点,比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3.5个百分点,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20.6%,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24.7%,拉动投资增长3.6个百分点。

民间投资带动作用增强。2014年全市民间投资完成789.5亿元,同比增长18%,高于整体投资增速3.4个百分点,快于国有投资7.1个百分点,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63.4%,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75.9%,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1个百分点。

(五)居民生活不断改善,消费市场繁荣稳定。2014年在市委、市政府积极落实各项扩内需、促消费、重民生的政策措施下,民生财政保障更加有力,消费市场出现新亮点,居民就业保持稳定,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农村居民收入快于城镇。2014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7%,高于城镇居民收入3.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增幅已经连续4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38:1,比2013年2.50:1降低0.12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2.73:1低0.35个点,更加趋于合理范围。与此相对应的是2014年全市乡村市场零售额同比增长13.6%,高于城镇市场1.9个百分点。2014年全市新增就业人数43400人,失业率控制在1.8%。

消费市场出现新增长点。2014年,全市批发零售业单位实现零售额431.6亿元,同比增长12.1%。特别是网络消费异军突起。近年来,由于网络消费的日渐兴起,全市部分大型商贸企业也开通了网络销售渠道,2014年,全市限上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零售额1.6亿元,同比增长100.6%。

财政支出向民生更加倾斜。2014年在全市财政收入下降8.3%,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下降26.5%的情况下,民生财政支出逆势增长,其中医疗卫生支出增长23.6%,住房保障支出增长23.8%,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11.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8.4%。

(六)全市经济运行宏观环境保持平稳。201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宏观调控下,全市宏观经济环境总体保持平稳,为全市经济平稳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金融运行平稳。12月末,全市各项贷款余额1016.9亿元,增长10.7%,高于去年同期1.5个百分点,快于存款增速5.3个百分点,存贷比由去年同期的2.01:1下降为1.91:1。短期贷款增速明显,增长15%,中长期贷款增长5.7%。12月末,全市各项存款余额1945.9亿元,增长5.4%,低于去年同期1.8个百分点。

用电量有所回升。2014年全市全社会用电量136.3亿千瓦时,增长0.6%,其中工业用电量112.2亿千瓦时,下降0.3%。12月当月全市全社会用电量13.1亿千瓦时,增长6.6%,其中工业用电量10.8亿千瓦时,增长6.6%。

物价保持稳定。2014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5%,连续6个月保持1.5%的低位涨幅。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2.2%,是全市CPI上涨的最主要推手,拉动CPI上涨0.68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