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朔州市粮食生产现状分析及发展思路

17.03.2015  12:28

    

      2014年,朔州市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继续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省政府关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精神,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努力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切实加强农业防灾减灾,大力抓好粮食生产工作。在各级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全市粮食生产再获丰收。2014年,全市粮食总产量为25.6亿斤,呈现“五连增”的喜人态势。

   一、全年粮食生产情况:

  2014年全市粮食生产情况总体呈现“三增”态势,即总产、面积和单产均同比增长。

  (一)总产量增长。全市粮食总产量为25.6亿斤,比上年增加2.1亿斤,增长8.9%。其中:玉米总产量为20.8亿斤,比上年增加1.6亿斤,增长8.3%;马铃薯总产量为2.2亿斤,比上年增加0.4亿斤,增长25.7%。

  (二)面积增加。全市粮食面积为413.8万亩,比上年增加3.6万亩,增长0.9%。其中玉米面积为 231.1万亩,比上年增加9.5万亩,增长4.3%。马铃薯面积为 44万亩,比上年减少9.0万亩,减少17.1%。

  (三)单产提高。全市粮食亩产为309.5公斤,比上年增加22.7公斤,提高7.9%。其中玉米亩产为451.0公斤,比上年增加17.0公斤,提高3.9%。马铃薯亩产为250.0公斤,比上年增加84.9公斤,提高51.4%。

   二、粮食增产因素:

  2014年我市粮食生产持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近年来,朔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安全问题,积极抓住国家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的良好机遇,加强组织领导,贯彻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努力在全市营造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为粮食稳定增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2014年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更是把指导春耕备耕、抗旱保春播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深入基层帮助农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同时不断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为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全年全市共发放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2.9亿多元,亩均粮食综合补贴70多元,100多万农民因此受益,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二)努力提升粮食科技增产水平。近几年,我市各级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强化培训,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大力推进高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启动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围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开发建设以及主推的新品种和新技术,聘请知名专家包县区进行指导,组织农技人员深入乡村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培训1000多场次,发放各种资料20多万份,受训农民达10万余人次。2014年全市共引进试验示范玉米、蔬菜、燕麦、马铃薯、胡麻等新品种 50多个,农作物良种使用率达到99%以上。推广马铃薯低代脱毒种薯种植面积5万多亩,实现了大面积连片种植亩产7000多斤的高产典型。引进试验玉米宽窄垄种植模式与高密植品种配套使用的栽培技术,探索出玉米超高产种植技术,使玉米生产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全市粮食作物地膜覆盖种植面积达到140多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120多万亩。粮食作物“耕、种、收”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粮食综合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

  (三)积极扶持发展规模种粮大户。2014年我市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从土地流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种粮补贴、科技培训、农业保险、地膜覆盖补贴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让种粮大户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大显身手。从而使粮食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得到快速发展。截至2014年底,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70多万亩,发展100亩以上种粮大户1000多户。其中,千亩以上种粮大户达到70多户,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产出率、经营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不断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结合我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按照统一整地播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收获“五统一”的技术路线,与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科研单位、龙头企业结合,在全市建设13个玉米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其中有10个为整乡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示范片,4个千亩示范方,4个百亩攻关展示田。经秋季测产,全市玉米万亩示范区平均亩产达到750公斤以上,最高亩产达到1000多公斤,为确保粮食稳产、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五)着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我市气候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量少而不均,旱作农业占全市农业的60%以上,干旱是制约朔州市粮食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多年来我市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着力破解粮食生产发展的制约因素。“十二五”期间,我市全面启动增粮工程、节水灌溉工程、农村土地整治、高标准粮田建设、旱作农田改造等重大农田基本建设工程,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六)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全市积极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坚持做到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统筹兼顾,初步形成具有朔州特色的种植结构体系,即以东南部四个平川县区为重点的优质玉米和延秋瓜菜两大基地,以西北两个山区县为重点的优质马铃薯、小杂粮、油料三大基地等五大种植基地。在粮食生产方面,实现以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为基础,依靠科技提高粮食单产,增加粮食总产,促进农民增收的目标。通过大力调整优化结构,全市优质高产高效粮食作物比重进一步扩大,其中,玉米面积占粮食面积的比重连续四年增大。2014年玉米面积占粮食面积的比重为55.9%,分别比2011年—2013年提高2.7、2.0、1.9个百分点,为全市粮食持续增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实现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路:

  2014年我市粮食生产形势总体看好,针对当前粮食生产安全问题, 就我市粮食生产现状提出以下实现全市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路。

  (一)继续增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会导致粮食产量的不稳定性,要不断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增强农作物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健全灾害性天气预警机制。要重视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测和防御,加强农业自然灾害预警监测机制与防灾救灾保障机制,建立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调控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预警系统,为最大限度地减轻农业气候条件灾害损失提供科技支撑。同时加强培训和服务,让农民了解并掌握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提高农民在粮食生产中对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减少不利气候条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三)不断支持粮食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财政为支撑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重点支持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大力推广粮食新品种、先进种植技术、新农药、新肥料,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和产品质量,增强粮食市场竞争力。支持粮食生产信息传播系统、农资检测系统、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建设,完善农业科技应用服务体系建设,增强粮食生产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四)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现代化发展。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转包、转让、租赁等形式,促进土地流转主体多元化,推进土地分散种植向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转变,积极培育种粮大户,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有序流转。同时加大资金、技术、物资和市场营销方面的扶持力度,引导土地经营者进行粮食品种结构调整,提高机械化耕种水平,生产优质高效的粮食,形成规模和品牌,从而提高产量和收入,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设法改变务农劳动力老龄化现状。由于农民种粮获得的收入增长较为缓慢,为了增加家庭收入,维持家庭人员日常开支、子女教育等支出需要,大多数青壮年农民选择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基本上是老、妇、幼、病、弱,整体劳动能力和素质都偏低,导致种粮劳力不足、生产管理粗放。要继续完善和强化各项惠农政策,出台相关鼓励措施,增加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覆盖范围,调动青壮年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保证粮食生产必要的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进一步提升粮食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