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村民办家庭图书馆近20年 愿望:让乡亲们爱上书
孩子们在图书馆读书。
资料图片
“无论富人、穷人,都需要读书,从读书中感知幸福。”张小宝说。张小宝个子不高,双手老茧,腿脚上沾着土星儿,脸上朴实中略带斯文,目光炯炯,沉着淡定。他爱看书,爱藏书,在家乡山西左权县麻田村创办了一个有3万藏书的家庭图书馆。
耕读传家
“书陪伴我度过了最失意的日子”
张小宝的爷爷上世纪逃荒到山西时,担子里没吃没穿,只有两箱书,因为家里一直传承着“耕读传家”的祖训。张小宝在家门口从小学一直读到初中。由于勤奋和成绩优秀,他一直是班长或学习委员。高中时,他遇到了几位从北京名牌大学下放到麻田教书的老师,受他们影响,他成了读书迷和藏书迷。不管多忙多累,每晚他都要挑灯夜读。高中毕业前3个月,学校正缺一个民办教师,校长点名要他,于是张小宝没当完学生就成了老师,也成了十里八乡出了名的“土秀才”。
村上的婚丧嫁娶,他准是礼房的笔杆子。每年一进腊月,他就开始毛笔不离手地写春联,直到除夕的爆竹响起。从早年的家信,到后来低保户申请、贷款申请等,他帮乡亲们代笔,却没有要过一分钱的报酬。
张小宝当了10年的民办教师,之后到附近的八路军总部纪念馆工作。原本上级要给他进一步落实工作,可是背着铺盖进了城却没了下文,他便从此失业。“农转非”让他失去了自己名下的土地,只能靠耕种妻儿的几亩薄地来糊口,用写字绘画的手艺来养家。
“在最失意的日子,是书陪伴我度过的,让我坚信钱不是人生最重要的东西。”张小宝说。
以书连心
“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再由家庭带动邻居”
从高中起到1996年,张小宝攒了近3000册书刊。1997年春天,张小宝将自己的藏书以民间图书馆的形式向社会开放,场所就是张小宝的家。2002年,左权县仅有4家文化大院,张小宝办的图书馆就是其中之一。
张小宝的家庭图书馆,如一个培植多年的花圃,一下子将满园的奇花异草展示在世人面前,很多人慕名而来。他的想法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热衷于文化事业人士的大力支持,捐书从全国各地陆续而来,藏书很快从3000册发展到3万余册,涵盖各行各业。
2010年,张小宝筹到了一些钱,便把家里的平房翻盖成了二层小楼。一楼是阅览室和陈列室,二楼是“农耕民俗博物馆”,摆放着他珍藏多年的老衣柜、纺车、油灯、新中国成立前的农民识字课本等。他给图书馆挂了块温馨的牌子——“心连心家庭图书馆”。
从此,张小宝的小院更热闹起来,越来越多的学生和村民走进图书馆和小展馆,尽情翻阅他们感兴趣的书籍。他说,以后他还将继续收些老家具、古书、老照片等,让这些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载体唤起乡亲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张小宝爱书,看书、藏书、建书屋还不够。2011年,在挽救国学文化的公益人士支持下,他将350余册《弟子规》分发到麻田小学。并在全国民间图书调研组的支持下,在那建了读书角,每个班配备一个小书架,再针对年级配备图书。他希望,“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再由家庭带动邻居”。张小宝还和“西部阳光行动”合作,将北京的大学生志愿者介绍到麻田中学寒假支教,一些学生就住在张小宝家。
润物无声
“要让读书成为生活必需品”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张小宝发现,宁静的村庄被麻将声、酗酒声打破,邻里间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会发展成一场官司……“生活富裕了,人们却失去了方向。”
共同生活的地方,别人不安宁,他也无法安心。他觉得,“一个人的阅读史也是精神成长史。好思想、好习惯、好品行,一来源于父母,二来源于学校,三来源于读书”。思来想去,他觉得唯一能做的就是引导村民读书。于是,农闲时、过年过节时,他根据不同村民的兴趣和性格,把书亲自送到人们手中,一次、两次……一年、两年……
不知不觉中,张小宝成了村上矛盾纠纷的义务协调员,谁家有了事都想跟他说。力不从心时,他就找到对方能读懂的书,一半央求一半引导地让他们读书。不少人手头的书还没有读完,心头的疙瘩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解开了。
有一年,村里有个小伙子因为跑运输赔了钱、女朋友分手、父母关系不和的多重打击下,有些忧郁,整天躲在家里不出门。小伙子的妈妈很着急,找张小宝帮忙。
第二天,张小宝借故接近小伙子,和他聊天。张小宝说:“你要有时间,我那里书很多,你看不?这两本是捎给别人的,先放你这儿。要是觉得不好看,再换。”给小伙子的两本书中,有一本《菜根谭》。小伙子上过中学,加上译文完全能看进去。书中对待挫折、财富的理念让他有所领悟。这也是张小宝“别有用心”的一次“送药上门”。
自从和小伙子说上话,张小宝隔三差五去和他交流读书体会,给他带书……谁也没想到,几个月后,小伙子的妈妈提着一大袋烧饼向张小宝道谢:“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恢复如常了,和朋友处的也和以前一样了。”
村里有的年轻人对书入了迷后,还叫来朋友一起看,逐渐形成一个读书圈。年轻人的生活习惯悄然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感受着这些改变,张小宝很开心,他说:“文化覆盖不是把图书馆放在那里就可以了,而是要让每一本书像吃饭一样进入人们的精神里、心灵里。”他希望有那么一天,图书馆在中国的任何地方,像车站、商店、医院一样必不可少。读书像男人喝酒品茶,女人梳妆打扮一样,成为生活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