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共同富裕的西沟故事

03.05.2019  09:11

  西沟,一个有故事的小山村。

  上世纪40年代,因为全国第一家农村互助组和合作社,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称赞。也因了合作社,诞生了李顺达、申纪兰两位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今天西沟的合作社,无论组织形式还是带动作用,与往日有着巨大的不同,但不变的依旧是那种扭成一股绳、奋斗不息的精神。

  从一家到14家,西沟的合作传统正转化为发展优势

  2014年,西沟四季飘香香菇大棚专业种植合作社正式成立。这对于当时已有近万家农村合作组织的长治来说,已不算什么新闻,但对于这个诞生过全国第一家农村合作社和全国首批农业合作社典范的地方来说,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西沟村是全国农业合作化的老典型。合作社在西沟村已转化为一座座“绿色银行”、一个个小粮仓和集体资产。老劳模申纪兰回忆起当年的奋斗经历无不感慨:“西沟能发展到今天,靠的正是党的好领导,依靠的正是艰苦奋斗。

  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王根考告诉记者,当时大家共同的意见,就是发挥农业合作化的传统和优势,将合作化贯穿到产业发展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正是发挥了合作社的作用,西沟村的产业发展再一次步入了健康轨道。最早成立的西沟四季飘香香菇大棚专业种植合作社,发起者有22人。他们在筹集50万元股金的基础上,以每股100元的股金,吸收了村里147户村民。同时,合作社优先安排贫困户参加生产。这样,不但确保了入股村民的收益,还使贫困户有了相对稳定的收入。作为第一批社员,今年36岁的张惠林从做菌棒到栽菌棒,从摘香菇到打桩架,生手做成了熟手,门外汉成了全把式,每年6个月的活计,她可以拿到两三万元的收入。

  在革命岩景区内,记者看到造林合作社正在施工。“因为西沟植树造林的优良传统,村里的造林合作社不少。”合作社理事长常永刚介绍。

  绿水青山带来的经济前景,让之前的造林公司纷纷加入到合作社,赚上了造林的钱。西沟村村委会主任赵爱亮介绍,目前西沟已有4个造林合作社,吸纳380口人,其中贫困户128户308人,人均年收入1万元左右。

  坚持了70年的背坡、阳坡的植树造林。西沟村植被达2.6万亩,平顺县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的0.13%提高到了现在的41.6%。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太行山里的氧吧小气候正在悄然形成。

  在西沟,有一个新的致富项目,就有一个合作社诞生。短短几年的时间,西沟村相继成立了14个合作社。围绕森林管护,西沟成立了众新源扶贫攻坚专业合作社;围绕健康养生,他们成立了杰佳美灵芝专业种植合作社;围绕党参深层开发,他们成立了纪兰潞秀潞党参植物纤维药衣公司。在这些合作社中,有的是以资金入股合作的,有的是以土地流转合作的,有的是以技术入股合作的。西沟村的农村经济也从传统的单一粮食种植拓展为多种经营的新格局。

  从合作生产到产业联合,西沟书写着新时代的合作故事

  登上金星峰,俯瞰西沟全貌:老西沟内,李顺达故居、新的西沟展览馆正在修建;再往沟里走,当年党员秘密开会的革命岩、血泪凹、劳模泉等遗址正在被开发为旅游景点。

  “西沟70多年植树造林换来了绿水青山,革命传统、劳模文化积淀形成的品牌,将都是西沟独有的优势产业。”西沟村党支部书记郭雪岗说。

  2018年,良好的生态和文化资源为西沟引来了18万人次的游客。这里种植的党参等道地中药材吸引来上海、浙江等地企业家实地考察,催生了一批党参等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引领着西沟人增收致富。

  如果说过去是一家一户生产资料的集合式的合作社,单纯为了完成土地上种植环节,最终的任务是为了“活下去”。那今天的新型合作社便是专业合作,是全生产链条上的通体联合,是贯穿于标准化种植、管理、研发、销售、追溯等系列从土地到餐桌,还兼顾市场个性化小众需求,是为了“过好日子”的高组织化的合作。

  2019年,由5家党参合作社联合起来,成立了平顺县寺河关山党参产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其中,有两家专业种植,两家销售,一家产品开发,形成了党参一条龙服务。联合社理事长刘军平说:“我们联合起来,就能够完成从标准化农田管理,到科学种植,再到党参品质监测,直到客户的DIY要求,都可以得到准确落实,并且实现一定程度的市场风险可控。

  刘军平最近正在收集一米以下的生土,准备在基地里为香港的客户做深层土壤党参培植实验,以期达到他对党参品质的要求。

  无独有偶,联合社的另一位成员晋振堂合作社的理事长宋建红。从事外贸的他是2015年在长治市“潞才回巢”引流中选择回乡创业。可当年他收购的党参不仅数量不够,而且品相也没有达到出口的标准。于是,他成立了合作社。

  “我们对市场很有信心,对联合社也很有信心,只要产业全生产要素都能够拧成一股劲,就一定能够拥有党参的定价权,实现质优价优。”宋建红如是说。

  瞄准这一市场需求,2016年,房慧亮办起了佳农家庭农场,是一家集种植、休闲观光、旅游、贸易采摘为一体的产业化家庭农场,运营采取“农场+基地+农户”的模式。长期雇工46人,短期雇工170余人,其中专职技术开发人员12人,年产值200余万元。不久前,他参与了潞党参标准化示范园项目,通过开展标准化种植,提高党参品质,为合作社社员提供更高的收益。

  在西沟村,房慧亮联着农户;在西沟之外,房慧亮却是区域联合体中的一员。房慧亮感慨地说:“农村合作组织从适应到创新,既是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农民自己的创造。面对外面精彩的世界,我们不再无奈。

  跨地区、细分化党参联合社,将通过品质提升,获得产品的专属权和定价权,成为众多厂商的供货基地。村党支部书记郭雪岗说:“新型合作组织通过全产业的渗透,全要素整合,实现了市场与资源的有效对接、资源和要素的优化组合,下活了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盘棋。

  从精神传承到乡村振兴,西沟是农村合作经济的缩影

  2017年9月22日,首届长治农合发展博览周拉开帷幕,申纪兰作为区域品牌“长治神谷”的代言人为博览周站台。

  这一次,她不仅为长治地区的农特产品向市场发声,而且带来了西沟村合作社的产品参加博览周。纪兰潞秀就是参展品牌之一。

  在旧村委会大院,三间大的老房子里沿着墙壁摆着两排老式织布机,40来岁的张勤霞是纪兰潞秀粗布纺织的老人了,每天她都会抽空来这里织上三四米布,她说:“这儿时间灵活,自由安排,一年到头都有活干,还能照顾上家,挺好的。

  纪兰潞秀不仅是传统工艺的再现,还联合生物多糖纤维成形与生态纺织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于湖生教授以及山西纳安生物科技公司联合开发了潞党参植物纤维药衣。党参植物纤维具有抗菌、保健、护肤的作用,并于2017年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权。现在纪兰潞秀新衣正在借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东风走向国外市场,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使用党参药衣。在店里,一针一线的粗布和细密考究的药衣交相辉映,传统和创新一起和谐而闪亮。

  科研深入的行业里就会迎来春天。西沟村一直在探索工业化的道路。1987年,西沟将农业合作社升级为“西沟金星经济合作社”,先后办起了铝合金厂、饮料厂等10多个企业。2014年,在因环保关闭10年的铁合金厂旧址上,四季飘香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起了30座香菇种植大棚。2016年,由村集体注资,在合作社大棚顶端安装了光伏电站,形成了立体化开发的新格局。第二年,合作社收益22万元,16万元用于务工工资和贫困户分红。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西沟村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商机。借助“互联网+”拓展发展领域,通过“旅游+”融合产业发展,西沟村的合作社在淘宝、天猫等网站开展了电子商务,通过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重构了农村经济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融入了“互联网﹢”的新时代,当地的土特产品通过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

  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是西沟村改造和提升农村合作经济的重要举措。2016年,他们以集体土地入股方式,占股40%,与浙江省太子龙服饰企业开展合作,优先安排贫困户和农村妇女务工。2018年,以同样的方式,西沟与山西曦晟园科贸公司合作发展沙棘产业。这种以股权为纽带,把新型经营主体、集体和农民联结起来,以资产收益和务工收入为主,把土地、劳动力、生态等内部资源与市场捆绑,达到了集体资产收益和农民收入双增加的效果。

  农村合作组织的不断提升,农村合作经济的不断壮大,使西沟村实现了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集体收益和农民收入实现了同步增长。201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500万元,村集体可支配收入2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800元。

  西沟的故事还在延续,奋斗者们为她不断注入新的内容。这是西沟的变化,更是中国农村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