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后饭”走俏 带旺餐饮市场
去饭店吃“年夜饭”成了现在不少人过年聚餐的选择,但今年过了大年初五,省城各饭店生意依然很火,很多人开始组织“年后饭”,忙着张罗朋友、同学聚会,消费势头丝毫没有“刹车”迹象,进一步带旺了餐饮市场。
节后大众餐饮消费热度不减
“年三十开始忙到现在,本来想等过了初五休息几天,没想到现在顾客还是不少。”3月2日,已经是正月十二,在长风街最爱妈妈菜饭店里,领班小伙操着沙哑的声音告诉记者。他表示,最近生意都很火爆,包间每天都有很多人预订,客人预订时间中午保留到1点,晚上保留到7点,如果晚于这个时间,就只能在散台就餐了。
3月4日,在府西街国贸大酒店,服务员告诉记者,最近来就餐的客人不少,宴会厅的八个包间,每天午餐和晚餐时间坐客率都在五个包间以上,已经有客人提前两天预订了正月十五的包间。以前领班只负责点菜,由于客人多、服务员少,现在很多杂务领班都要做。
在太原芙蓉酒楼、晋韵楼等中档酒店,包间几乎全部订满,上座率也达到了70%,各种有氛围的主题餐厅更是一座难求。同时一些高端餐饮企业迎合大众消费需求,纷纷推出千元左右的节日套餐。美团、糯米网上的团购活动也促进了“节后饭”消费,如滨河烤鸭店、东港包子王等高档酒店都推出了优惠活动,亲民的自助火锅仅在一个团购网上就售出近千份。
采访中,不少饭店的领班告诉记者,初五以前大多是家人或亲戚聚餐,过了初六,聚餐的则更多是不同家庭之间、朋友之间、同学之间,这种持续性的聚会排到了“元宵宴”,也带动了整个春节假期餐饮业的强劲增长。
年轻人仍是消费主力
“年后饭”的火爆局面,与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密不可分。
“几个好朋友都在外地工作,趁着假期能聚在一起叙叙旧,而且在饭店就餐省去了采购、做菜、收拾家的劳累,消费品种也比较丰富,想吃啥点啥,很方便。”市民贺先生表示,从小学到大学的几个好友每年都要聚会,已经形成一个习惯,以前是在家自己做,去年开始就把饭店当据点了。
而拿人均消费来说,“节后饭”的人均消费则会稍低一些。在铜锣湾步行街两旁,有几十家大小规模不一的饭店,3月4日晚不到7点,每家的上座率几乎都达50%。有家韩国年糕火锅生意尤其好,门口都有人排队叫号。“朋友聚餐一般选择中档饭店,人均消费在70元左右,都是自掏腰包,有时候还采取AA制支付餐费,大家也就是图个热闹,趁过年喜庆联络感情。”等餐的小吕告诉记者。
不少饭店的前台也表示,这几天就餐客人明显都是同龄人了,不是同学朋友,就是单位同事,而且点的素菜比例越来越高,口味都偏向于清淡。
记者就此采访了几位业内人士,“年后饭”之所以场面火爆,他们认为主要是和人们消费观念改变有关,有钱了并且愿意花钱,在过年期间图个热闹。“年夜饭”是以家庭聚餐为主,肯定满足不了这么多市民的需要,而“年后饭”消费群体更广,饭店的生意火爆也就不足为奇了。
“年后饭”走俏带来新问题
“过年跟家人一起吃的,菜品年前预订包间的时候就选好了,可当天上菜速度还特别慢,几乎是上一道菜就清盘等下一道。热菜端上来都变凉了,包间里没有专门的服务员,有要求还得出门到走廊里喊,让人感觉很糟心。”郭女士就餐的饭店是省内有名的老字号,这种服务质量让她感到很不满意。
吕小姐初五之后几乎每天晚饭都是跟不同时期的同学聚会,对郭女士的遭遇也是深有体会。“每天都换聚会地点,感觉服务质量差、菜品短缺是个共性问题,尤其是服务没有像平时那样贴心,很多服务员无精打采,问一句答一句,给人感觉就是爱来不来、爱吃不吃,这样的服务直接影响了对饭店的印象。”她也表示以后不会再去这些饭店了。
在采访中,发现类似于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那么,为何饭店的服务质量有所滑坡呢?某大型连锁餐饮店李经理表示,春节期间是餐饮业消费旺季,但很多餐饮企业跟不上这么多消费者的需求。首先,集贸市场菜品供应量和供应商户量相比平时减少很多,而饭店里的需求是不降反升,供求上自然会形成矛盾,导致点不到菜的现象;其次,很多饭店的服务员和厨师都要休假,临时招聘的服务人员培训不到位,大量招工等消费旺季过后又会劳动力过剩和增加成本,所以春节期间导致饭店人手紧缺,因而也会影响服务质量。随着假期的结束,酒店的服务质量定会回升。(记者 李若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