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2014年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分析

06.08.2014  19:50

  今年上半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在中央1号文件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激励带动下,农业生产形势喜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工作稳步有序,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有力,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基本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为全市经济“止缓、回稳、促增”发挥出积极的基础作用。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1、农民收入稳步增长。预计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可达29.8亿元,同比增长2.1%。农民人均纯收入可实现6756元,比去年同期的6030元净增726元,同比增长12.04%,完成全年任务的53.35%。 

  2、粮食作物长势良好。全市春播粮食作物116.96万亩,完成春播任务的97%,玉米种植面积小幅减少,小杂粮和马铃薯种植面积略有增加,整体长势良好。 

  3、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向好。全市农业产业化销售收入达82亿元,同比增长16.5%,完成全年任务的50.31%。 

  4、设施蔬菜加速推进。新发展中小棚设施蔬菜0.75万亩,播种设施蔬菜4.91万亩,产量30.41万吨,同比增长2.6%;产值66287万元,同比减少4.9%。 

  5、畜牧养殖健康发展。加快标准化健康养殖园区建设,肉产量2.8万吨,同比增长9.37%,蛋产量1.34万吨,同比增长3.88%,奶产量4.7万吨,同比下降3.89%。 

  6、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有力。全市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95.7%,畜禽产品和生鲜乳抽样检测合格率达100%,确保未发生一起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二、农业农村经济运行特点 

  (一)园区引领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势头增长。坚定“十园引领、百园兴农”战略方向,深化省市合作共建机制,贯彻落实省农业厅与市政府签署的《共同推进太原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省农业厅开展专题调研和现场办公,提出对太原都市现代农业实施“十个率先支持”,进一步激发出各农业产业园投资扩建的热情。园区经济在延伸产业链条、加速土地流转、推进项目建设的同时,更多地吸收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务工性收入。 

  b(二)强农惠农政策激励农民种足种满的作用增强。及时落实2013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及良种补贴资金8561.9万元。指导粮食产区减少玉米种植比重,适当提高高粱、谷子等秋杂粮和马铃薯的种植面积,优化了种植结构。加大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克服春季冻雪灾害影响,全市农作物长势喜人。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实施马铃薯青薯9号万亩新品种示范项目,种植10312.2亩,覆盖全市23个乡镇、97个村。在大禾、老农等园区集成示范全自动水肥一体化、温室智能温控、雾化栽培等新技术,现代农业科技应用水平明显提升。 

  (三)标准化种养基地推进省城“菜篮子”供给能力增加。市、县两级政府加大设施蔬菜建设政策扶持,培育创建“农户联建”“农企联建”和“企业承建、农民承租”等多种模式,建设了一批高标准设施农业示范园,带动农民播种蔬菜30.96万亩,总产量44.78万吨,总产值82940万元。尽管蔬菜总产量有所增加,但由于价格低位运行,蔬菜产值增幅不明显。克服小反刍兽疫情对养羊产业的影响,谋划实施阳曲县百万只羊业行动计划,着力提升高标准健康养殖园的生产规模和发展档次,畜禽产品供给结构和供应能力明显提升。总的来看,牛羊肉价格持续高位,牛奶保持较高价格,家禽产品价格经过短期季节性波动之后全面上涨,生猪价格触底反弹。在牛羊稳增、家禽回升、生猪下降的市场调节下,畜牧业总产值达8.1亿元,增幅达6.25%。 

  (四)项目建设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增快。围绕酿醋、葡果、畜产品、蔬菜、粮油五大加工产业,加快宝迪、润恒两个重点引资项目建设进度,推进六味斋、金大豆、紫林、水塔等本土项目投产达效,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农民增收后劲十足。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都市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加大对现有103家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景点)建设开发力度,预计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营业额达1.2亿元。 

  (五)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农民组织化程度逐步增高。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库,采取“进园入社、送教上门、田间办班”等方式,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000人。实施科技入户示范工程1800户,辐射带动农民19000户。积极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54家,总数达到3377家,入社农户4.19万人,带动农户12万户。发展家庭农场 279个,其中种植业51个,养殖业228个。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带动、合作社为枢纽、农民为主体的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经营主体间建立起利益联合机制,在带动农民增收中发挥出积极作用。 

  (六)土地流转带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效果增添。按照“省级统筹安排、市级协调指导、县级组织实施”的基本遵循,有序推进10县(市、区)、12个乡、65个村、16114户农民开展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涉及土地117049亩。加强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引导和规范管理,引导农民流转土地2.06万亩,流转总面积达35.1万亩,签订合同农户21.5万户,其中实现规模经营18.5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52.7%。通过土地流转,不仅培育了一批实力较强的经营主体,而且农民在获得土地流转金的基础上,腾出身子转型成为产业工人获得务工收入,拓宽了稳定增收的渠道。 

  (七)健全监管体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措施增多。宣贯实施42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操作技术规程(标准),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健全检测监管体系,加强例行检测检验,全程把好农产品质量关口。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出动执法人员2752人次,检查市场5个、生产经营企业809家,查处案件28起,立案28起,结案20起,涉案金额57630元,罚没款共计38588元,确保全市未发生一起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八)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助推贫困地区农民增收。加快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建设进度,落地项目45家,完成投资21.08亿元。创新金融扶贫机制,协调金融部门为双合成食品、本草蔬菜、科隆源食品等企业分别发行私募债1亿元、1500万元、5000万元。创新用地协调服务,为宝迪、盛禾等9家企业协调解决建设用地指标和项目落地审批手续。巩固专项扶贫,推进2477人的易地扶贫移民搬迁工程开工率达到100%。启动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推进娄烦县5个村、阳曲县2个村开展整村推进。拓展社会扶贫,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投入财物7000多万元,新上项目270多个。强化行业扶贫,开展千村万人就业培训3000人。 

    三、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上半年,全市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冰雪冻灾、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影响现代农业健康发展的格局仍没有完全改变。二是农民的公共防治意识不强,重大动植物疫病的发生仍是影响我市农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三是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村主要劳力外出打工人数增多,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素质下降,农业新技术推广普及难度加大,对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四是土地流转相对困难、投入资金相对短缺等问题制约着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五是抵御和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农畜产品受市场波动的影响仍然较大,农业生产尚未形成稳定的经济效益。 

  下半年,我市农业农村工作将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有关精神,按照“四化同步”和城乡一体的部署要求,以保障省城“菜篮子”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土地集约、科技支撑和资本投入为抓手,深入实施“十园引领、百园兴农”战略,坚定“扩蔬菜、强杂粮、增葡果”的种植业结构调整方向,优化“退户入园、出城进沟、畜禽上楼”的养殖业生产布局,创新“扩规模、树品牌、拓市场”的加工业发展模式,推出“田园风光美、乡土气息浓、体验趣味多”的休闲农业精品亮点,健全完善农产品加工体系、休闲农业服务体系和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把握先机,乘势而上,在落实全年目标上强化措施,在打造精品亮点上创新突破,重点抓好农业产业园提档升级、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土地确权登记试点和土地流转、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和监督检查、秋粮生产及冬季农业开发、农业生产技术的示范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以及组团参加第三届山西特色农产品北京展销周等各项工作,努力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有效推动我市“三农”工作在转型发展中开创新局面,在跨越发展中再上新台阶。(政策法规处) 

附件下载:
责任编辑:tys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