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鲁区大力实施农民增收工程

17.08.2015  23:54

              “三农”工作的重心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步建立起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今年以来,平鲁区把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作为重中之重,实施了四大增收行动。
                一、壮大现代农业,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
              今年以来,平鲁区坚持立足现有农业基础资源优势,在着眼特色上做文章,在扩大规模上下功夫,为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是特色农业成为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利用辖区内西北7个无煤乡镇的耕地,种植了以胡麻、莜麦、荞麦、马铃薯四大特色农作物为主的50万亩农作物基地,扩大了全区农业种植规模。同时培育农业新的增长点,2014年,全区在10个乡镇23个村示范种植藜麦500亩,喜获成功,调结构取得良好成效。今年,全区推广藜麦种植3000亩。菌草的试种成功有力促进全区畜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发展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多元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是大力推进草畜牧业发展,不断提升农业发展力。在钟牌村建设3000亩优质苜蓿草场;在西北乡镇打造5个“草畜一体化”示范园区,新建5个标准化养殖园区,建设2个综合农业示范园区。全年实现牛饲养量4.6万头,羊饲养量110万只,生猪饲养量9.3万头;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1万吨、0.3万吨、0.6万吨,力争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突破5000元。三是加快销售园区和综合开发园区建设。建设总投资5000万元的农业综合开发园区和农产品销售物流园区,加快推进茂华集团3万吨红山荞麦深加工项目,全年实现龙头企业销售收入12亿元,增长12%。四是振兴杂粮和油料高产。结合特色农作物基地建设,开展振兴杂粮和油料高产创建活动,全区高产创建面积16万亩。五是大力推进科技种植。采取农技农机相结合、良种良法相配套的模式,使基地粮油产量、品质稳步提高,种植效益逐年增加。六是提升旱作农业产业水平。平鲁区利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保水、保温、增温、增强土壤益生菌繁殖活动的效果。去年,全区为种植户发放地膜115吨,推广地膜覆盖栽培面积5万亩。地膜覆盖比未覆盖农作物增产50%以上。今年,全区地膜覆盖面积力争达到6万亩,由现在单一覆盖玉米,向覆盖豆类,马铃薯等作物延伸,由分散覆盖向整乡整村推进。示范应用渗水地膜、黑色地膜、可降解地膜、除草地膜和防蚜虫地膜。七是倾力扶持农民建设绿色蔬菜基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平鲁区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倾力扶持农民建设绿色蔬菜基地,积极引导农民种植反季节蔬菜瓜果,在丰富和改善市民菜篮子的同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派遣技术人员深入蔬菜园区日光温室大棚,现场为菜农“问诊把脉”,指导生产。通过查看大棚内果苗长势和病虫害发生情况,向菜农实地传授种植技术,指导加强田间管理。引进了油桃、草莓、圣女果、绿宝石、黑珍珠等新品种。目前,油桃已上市,预计产值30多万元,效益可观。截至目前,全区共建起蔬菜大棚500余座,有力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八是信贷资金助力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在抢抓新一轮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的机遇中,平鲁区农信社紧紧围绕“1110”(农民户均1个大棚、1头牛、人均10羊)目标,及时跟进信贷资金,促使平鲁区生态畜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农信社为6个合作养殖业累计信贷支持5000万元,为660户家庭养殖业累计信贷支持1亿元,为种草植树产业累计信贷支持3.9亿元。
              二、推动就业创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推进特色旅游、交通物流、中小企业建设,力争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平鲁区依托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带动600名贫困农民就业。5个百企千村产业项目已完成投资2.6亿元,项目推进顺利,通过对项目区农民培训,做到就业培训精准到位,支持扶贫对象增收脱贫。
三、落实惠农政策,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区财政继续加大对农民生产性补贴的投入,并向规模化种植和养殖主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确保了扶持力度不减弱、农民实惠有增加。
              四、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稳步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试点工作,同时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享土地承包经营流转中的增值收益,鼓励农民通过土地经营权、资金、资产入股等方式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民资产保值增值。
     

责任编辑:赵胜    审核:曹利勇    审定:曹利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