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的中秋“家”节

08.09.2014  21:15
      平遥古城北大街的一座传统院落里,88岁的罗爱卿站在案板前熟练地打着本土月饼。一会儿功夫,一双盖黄灿灿的月饼就成形了,有“宝葫芦”、“月牙儿”、“老寿星”、“团圆”。虽然形状各异,但包裹的都是清一色的红糖芝麻馅儿。

        “家人还是喜欢传统味道,80多年了没变过。”罗爱卿拿出家里收藏的5个圆形月饼模具,告诉记者古城人称这种圆形月饼为“团圆”,并根据大小,分为“大团圆”、“二团圆”、“三团圆”,寓意中秋节家人团聚。“月圆之时,大家将大团圆按家庭成员数切成均等的小块儿,分而食之,即便回不了家的游子,家人也会一直给他留着,期盼早日归乡。”

        平遥古城是中国北方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虽然时光飞逝,古城人的生活受旅游影响日渐便利、开放、国际化,但原住民仍然保留着传统的中秋节习俗。在繁华的明清街上走一圈,直径有一尺大的“大团圆”月饼吸引不少游客驻足观看、购买,而更让人好奇的是大月饼中央很特别地点缀着几片香菜叶。

        “香菜像一棵树,希望家里人丁兴旺吧”、“也许‘香’字音同‘想’字,是想念的意思”、“绿油油的看着好看吧”,虽然古城人不知道如何解释这种传承已久的做法,但人们坚信这代表了美好的祝愿和期盼。

        除了家家做手工月饼外,饺子、鞭炮、祭神拜月都是平遥古城人不可或缺的中秋“家”节习俗。83岁的赵洪范是土生土长的古城人,中秋节到了,他提前把四合院打扫得干干净净迎接儿孙们的到来。

        “每逢佳节倍思亲,人老了,就盼着合家团圆呢。”赵洪范说,3个儿子都很孝顺,最近将他居住的几百年的老宅子修缮了一遍,并购置了电脑、冰箱、空调,生活非常舒服。“今天是中秋节,儿孙们会回家陪我一起过节。中午我们一起放鞭炮、吃饺子,晚上一起拜月吃月饼。”老人说着,满脸洋溢着笑容。

        在古城一家古色古香四合院内,记者遇到专程从山西省会太原回到老家过中秋节的程晓。20多岁的她告诉记者,中秋节晚上,家人会在四合院当中摆上一张方桌,供奉上水果、月饼,孩子们在院子里嬉戏,大人们烧香许愿。“传统节日跟家人在一起过才最有感觉。”

        10岁的李林锦学校放假后也回到了古城老家,陪伴爷爷奶奶一起过中秋节。在古城贺兰桥巷的小公园内,她和家人开心地玩耍。“虽然超市里各种月饼都有,但我还是喜欢吃奶奶做的月饼。”她说。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民俗学者李汉秋说,中秋节是以圆月为标志的月节,寄寓着华人团圆、圆满的精神追求。家庭团聚、享受天伦在中国人的幸福指数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这是一种心理诉求,有利于增进家庭和民族的凝聚力。(完)

  (记者王学涛 袁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