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谦让干扰幼儿自我认同 家长应学做旁观者

23.02.2016  14:05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陶花源健康家庭”(taraprem)

文/陶思璇

被逼迫的谦让,剥夺了孩子的物权观和自我认同感。

记得我小的时候最常听到妈妈说的两个词是“宾至如归”和“客随主便”。“宾至如归”是要求我当别人来我家做客时,一定要全力满足客人的需求,让客人感觉像在自己的家里一样自由自在;“客随主便”是要求我去别人家做客时一定要把自己的需求降低为零,一切跟随主人的喜好,不给主人家添麻烦。简单一句话概括就是,无论在哪里,我都不能有自己的需求,他人的需求高于一切。

妈妈认为这是教养。

我也一直认为这是教养,直到某一天,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我呢?我在哪里?我的需求如何处理?为什么别人的需求就一定比我的重要?为什么不能是我的需求和别人的一样重要?为什么我需要委屈自己成全别人而不是别人也委屈以下来成全我?为什么?

当我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感受到了很多很多的委屈,我觉得自己受到了深深的伤害。

根本不需要你多用心,稍稍留心看下四周,你就会看到很多类似的情景:大的一定要让小的,小男生要让小女生或是小女生要让小男生……做主人时要让着客人更不必说。

是的,这是我们的文化传统,但这个传统就一定是正确的吗?未必。

4岁之前的孩子,需要经历“我的”这个阶段,需要确认某些东西属于自己,自己拥有所属权,自己可以决定如何处理。这个过程,会非常好地帮助孩子建立边界,清楚知道人际边界在哪里,并学会尊重彼此的边界。这对孩子以后的人际交往有深远影响。

孩子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完善自我认知,如果在这个阶段里剥夺了孩子的物权,会让孩子失去对于人际边界的探索,将来的生活也会因此而麻烦不断。

正确的处理方案:

当孩子之间针对某个物品发生冲突,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做个旁观者,让孩子们自己去想办法解决。这个过程,也是对孩子探索边界、探索问题解决方案的非常好的练习。

如果孩子来求助,家长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客观中立的协调者,倾听每一方的陈词、需求,做一个沟通桥梁,协助孩子们找到一个彼此都能接受的中间地带,而不是偏向某一方。

切记,家长在做协调者的时候,在孩子们找不到新的解决方案时,可以提供建议,比如对乱做一团抢某一个玩具的孩子们说:“或许你们可以用猜拳的方式决定谁先玩,你们也可以排队轮流玩,或者分成两队,2个人一队,两队来比赛,看看谁能想出更多的花样使用这个玩具…….”诸如此类。

温馨提醒:

如果你也是一个习惯于让孩子迁就、礼让其他孩子的家长,不妨想一想下面的问题:

1、 当你看到孩子没有礼让其他孩子的时候,你是什么感受?你会有哪些反应?

2、 你在6岁之前,当你和其他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你的父母是以哪种方式来处理你和其他孩子之间的冲突关系?

当你如实回答了这两个问题,我想你一定会对自己有不一样的新发现,你也会从中找到最好的答案,告诉自己以后可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