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见效 太原市日产生活垃圾同比减少千余吨
2月9日,在市环卫局生活废弃物管理处处长刘原俊的桌上,放着一份数据表,仔细核算后,刘原俊笑了。上一年度环保、环卫等多项举措施行后,近期市区生活垃圾的产量明显下降,即使临近春节,增幅也并不多,这对于一直满负荷运转的垃圾处理设施来说,可以稍稍“松口气”。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1月我市平均日产生活垃圾5372吨;2018年1月则是4038吨,与上一年同期相比,每天减少1344吨,减少了25%。究竟哪些生活垃圾减少了?减少的原因又是什么?本报记者走访调查。
生活垃圾变轻了
2月10日清晨,一辆生活垃圾收运车开进北大街的一个居民小区,两位环卫工人忙活20多分钟,全部倾倒完。一位环卫清运工说:“今年春节前的垃圾有增加,但并没有像往年一样清也清不完,而且没有大件家具等,清理起来比较快。”
环卫工人的体验证实了数据的内容。对此,刘原俊从去年11月起已有察觉,并开始留心其中的变化,分析了其中的原因。2017年1月,我市启动城市管理全面提升行动,数百万吨的积存垃圾“清零”;4月起,铁腕治污的环保行动又开始发力,实施清洁供暖改造的地方都拆除了分散的土小锅炉;环卫部门在中环范围内展开建筑渣土“清零”行动;加之去年环卫部门大范围推行垃圾分类收运等。刘原俊进一步介绍说:“最明显的感受是从去年11月开始,往年进入采暖期后,生活垃圾中因为混入炉渣、煤灰等,分量会加重,臭味会减轻。这个采暖期却不同,垃圾中几乎看不到炉渣、煤灰等无机物,依然以居民日常生活中的菜叶、果蔬等有机物为主,进入填埋场后,依然能闻到臭味。这就是实施‘煤改电’‘煤改气’等清洁供暖改造带来的变化,不仅燃煤消耗量、排放的烟尘、二氧化硫减少了,垃圾也变‘轻’了。而且,垃圾在前期分拣时,也看不到以往最令人头疼的废旧家具、大件垃圾、装修垃圾等。这个变化,是垃圾分类收运带来的。”
清洁供暖好处多
彭耀文是尖草坪区的一名环卫工人,也是省人大代表。在刚刚闭幕的省人大会上,他深有感触地说:“往年,一到冬天我们就发愁,光各家各户的煤渣、炉渣就打扫不完。现在不一样了,很多在村里住的同事说,煤改气后家里温度自己调控,晚上还不用起来加煤,政府补贴下来挺划算,就和生活在城里一样。路上干净了,村里没烟筒,蓝天就多了,环境好了,我们干起活儿更省事了。”
对此,刘原俊十分认同。市区生活垃圾的总量减少了,分布在各个城区,情况也是不同的。其中,晋源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的减少幅度比较明显,原因就是“煤改电”“煤改气”以及城中村改造在这三个城区较为集中,拆除的土小锅炉比较多,采暖期开始后,没有了炉渣,生活垃圾自然少了。
这与市环保局之前通报介绍的情况是一致的。据悉,2017年全市完成257个农村、城中村9.9万户居民“煤改气”,58个农村、城中村1.7万户居民“煤改电”,共计315个村11.6万户居民实现清洁供暖改造;51片棚户区整体拆迁改造,实现清洁供暖改造3.6万户,市区建成“禁煤区”;启动拆除36个城中村拆迁,拔掉土小锅炉1.2万台,一系列散煤治理举措,加之国电第一热电厂燃煤机组关停,减少燃煤约400万吨。其中,晋源区23个村完成“煤改电”,惠及1.1万户共计3万余人,约占全市总量的三分之二。燃煤量少了,空气质量好了,就连往年总被炉渣烧坏的垃圾桶,也相应减少了。
分类收运见成效
近期市民任先生打扫家,顺便将女儿房间的家具全部更换了。替换下来的旧家具,他堆放在小区空地,又联系了杏花岭区大件垃圾清运队,没等一会儿环卫部门就来帮助免费清运了。
去年以来,我市环卫系统按照全收集、全处理、全覆盖的思路,将城中村、农村地区全部纳入环卫公共服务范围,做到了日产日清。在此基础上,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取得明显成效,市区设立了100个示范点,初步建立餐厨垃圾、大件垃圾、装修垃圾、废旧衣物、废旧电池等分类收运机制,全年回收废旧纸张约14万吨,废旧金属约两万吨,废旧塑料约1万余吨,废旧玻璃约两万吨,废旧大件家具数万件,其余可利用物资约11万吨等。总体来看,2017年我市累计处置生活垃圾226.88万吨,主城区无害化处理率实现100%。其中,资源化回收生活垃圾30万吨,餐厨垃圾回收2.7万吨,有害垃圾回收8.7吨,可回收物和易腐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14%。
干干净净过春节
生活垃圾量减少了,但为了市容整洁,我市万余名环卫工人每天依然冒着严寒奋战在一线。
市环卫局副局长时中瑛表示,春节前后,环卫工人会一直坚守工作岗位,让广大市民干干净净过春节。
同时,我市还储备了足够的融雪剂,清雪板、融雪车等设备和物资也都准备到位。如春节期间降雪,完全可以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