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市推进社区矫正工作的创新实践
“我现在正在帮助亲戚做生意。每天工作虽说累点儿,但特别充实。从前因为一时冲动犯下的错误,我真是懊悔!给我的教训也特别深刻。今后一定要遇事冷静,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权益,再也不能意气用事了……”榆次羊毫街社区的90后小李因故意伤害获罪,但由于主观故意较小,又存在很大的偶然性,他被判缓刑,接受社区矫正。在与社区工作人员的家访谈心时,小李非常感慨,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不管在社区学习法律、政策,还是参加清理卫生、种树等活动,我都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因为在这里我找到了重新做人、开始新生活的决心和信心。”
在我市,还有许多个像小李一样的人,已经或正在接受社区矫正。他们用自己生动鲜活的实例阐释着社区矫正工作的现实意义。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它将符合条件的服刑人员置于社区内,通过教育、监管和帮困等方式,矫正服刑人员的心理和行为。“社区矫正”这个曾经略显陌生的词汇,现如今已成为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上而下的精神指导,从下至上的实践创新,若干部门的联动,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已经凝聚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推动着社会的和谐发展。
我市是全省首批社区矫正工作试点城市之一,从2007年开始试点工作在榆次区、灵石县开展。几年来,我市积极探索社区矫正工作新途径,在机构、人员、经费和监控手段方面创新发展,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教育、监管、帮扶工作机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6439人,累计解除4419人,现有2020人。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率控制在较低水平。
从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一开始,市委、市政府就把推进社区矫正规范化建设摆在了突出位置,列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创新项目,确定了责任部门和目标任务。全市市县乡三级成立了社区矫正工作领导组,形成了三级联动的工作网络,设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招聘了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出台了《关于建立社区矫正管理教育中心的实施意见》,统一制定了场所建设标准和各项工作制度,落实了专项工作经费。公安、法院、检察院等执法部门相互沟通联系,研究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财政、民政、劳动等部门在社区矫正工作经费保障,社区矫正人员生活、就业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有效促进了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2012年以来,我市先后为881名矫正期限在一年以上的社区服刑人员实施了24小时全天候电子监管,实现了“人防”、“技防”同步进行。
特别是在全市范围推广榆次区利用社区矫正管理教育中心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集中宣告、集中教育、集中公益劳动的经验做法。
2013年6月,榆次区司法局依托晋中市兴阳蔬菜专业合作社投资30万元兴建了社区服刑人员管理教育和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社区服刑人员每年都要参加一次全区组织的集中教育培训。记者了解到,300多平方米的基地,设有办公室、宣告培训室、图书资料室、谈心室、宿舍、厨房、食堂等,一次可同时为30人提供培训和食宿。榆次区司法局还投入配套资金6万元,配置了电子显示屏、投影仪、空调、网络宽带、音响设备等,这些硬件设施建设为开展社区服刑人员集中教育培训打下坚实的基础。
集中教育培训重在效果。为此,榆次区司法局内部设立了社区矫正管理教育中心,从局机关的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股、基层股、宣教股、法制股、基层司法所中抽调有专长、擅讲课、懂管理、能吃苦的干部组成中心成员,同时聘请法院、检察院、公安交警及律师事务所等部门的专业人员授课。对参加集中培训的社区服刑人员,针对入矫解教流动性大的特点,每年年初制定计划,分期分批组织实施,每期组织30人参加为期3天的集中教育培训,培训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同时根据犯罪类型,集中教育突出针对性,比如根据危险驾驶罪、交通肇事罪、职务犯罪分期进行。培训期间还组织学习交流和谈心活动、观看《走出大墙的人》、《焦裕禄》、《交通安全教育》等影视教育片,参加清扫公共卫生、田间劳动等公益活动。培训期间,教官和服刑人员住同样的宿舍,吃同样的饭菜,参加一样的劳动,像朋友一样与他们交流、谈心,关心他们的生活,服刑人员感到了平等和尊重。培训结束后,社区矫正人员王某在给教官的短信说:“真心地感谢局领导对我们的关心和照顾,3天的学习虽然不长,但让我从你们身上学到了许许多多的东西。今后我会努力努力再努力,决不再犯那些低级错误,真心感谢,向你们问好!”简短的话语,表达出集中教育培训带给矫正人员内心的改变。
据了解,截至目前,榆次区共培训社区矫正人员17期510人次。介休、和顺、昔阳等市县也相继成立了社区矫正基地。目前,全市共建立社区服务基地18个,教育基地6个,组织社区服刑人员集中教育1590人次,社区服务1191人次。
我们相信,随着社区矫正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那些曾经的失足者一定会重拾生活的信心,勇敢地拥抱灿烂的明天。
(孔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