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市“十二五”以来现代畜牧业发展综
“十二五”以来,我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畜牧业整体素质和效益为核心,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全面提升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加快畜牧业强市建设步伐,推进畜牧业战略性结构调整,使全市畜牧业实现了高效发展、安全发展和生态发展,并呈现出:
——产业规模快速扩张。2014年,我市肉蛋奶总产量达到91.7万吨,占全省总量的1/5,居全省第一。其中:肉类总产量占全省产量的1/5,居全省第一;禽蛋产量占全省总量的1/4,居全省第一;奶类产量占全省总量的1/7,居全省第四。全市畜禽饲养总量达到1.04亿头(只),占全省总量的1/5,居全省第一。其中:牛、猪出栏量均居全省第一,家禽出栏量居全省第二,奶牛存栏居全省第三。全市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达到2120元,居全省首位。
——产业投入大幅增长。市县两级在财政支持、招商引资、养殖业占地、标准化圈舍、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制定了倾斜扶持措施,营造了宽松优越的发展环境。在财政投入上,市级财政从2013年起,每年投入1000万元作为畜牧业的发展基金;县级财政每年拿出4000多万元扶持资金。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搭建与金融部门合作的融资平台。设立900万元现代畜牧业担保基金,按5倍比例放大,可为养殖户担保4500万元贷款;此外,市级3400万元现代农业发展担保基金重点向畜牧业倾斜;组建了全省首家混合所有制农业龙头企业——金谷现代农业投资公司,资本金达到2亿元,其中市政府投资4750万元,太谷县政府投资4750万元,山西盛友农投公司投资9500万元,山西农业大学以技术入股1000万元,金谷农投公司发起的金谷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亿元,可撬动30亿元银行贷款。金谷农投公司于今年6月在“新三板”上市以后完善了企业的资本结构,引导和撬动金融资本,不断给企业增加新的血液。和顺县政府与邮储银行合作,注入风险金200万元,拉动贷款2000万元。在政策措施的引领下,社会资金投资畜牧业积极性高涨。年社会投资由2010年的3.8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17.5亿元,今年计划完成30亿元,增长了近8倍。涌现出一大批高额投入、高点起步、高标生产、高效经营的工厂化养殖、精深加工、全产业链项目。如:九牛牧业、天鸿农牧分别投资4亿元、3.8亿元的两个万头奶牛场在祁县、平遥落地开工;投资10亿元的祁县伊利液态奶项目一期工程投资4.9亿元;榆次金粮集团开工的18个肉鸡养殖场、1亿只肉鸡屠宰项目计划投资17.2亿元,其中6个肉鸡养殖场已投产。正大、大北农、台湾安佑、美国嘉吉等国内外知名饲料企业聚集我市,带来了资金、品牌、市场、现代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产业级次明显提升。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示范带动的原则,大力推广现代公司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大力推进工厂化发展、标准化养殖。全市畜禽规模标准化养殖比重超过70%(蛋鸡、肉鸡和奶牛达到90%以上,生猪达到80%以上),比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出23和34个百分点。涌现出介休绿健公司、榆次得天缘、平遥丰翼天和等工厂化养殖典范,使晋中汇聚了国际一流的工厂化养殖生产设备和生产模式。
——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依靠畜牧产业化龙头,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推行“种、养、加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模式,延长畜牧业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如金粮农科“玉米种植→粮食收购加工销售→饲料加工→种鸡、种猪孵化繁育→养殖育肥→屠宰加工→肉制品加工→物流营销”模式,实现产业链全程可控制、可追溯,延伸从田间到餐桌“种、养、加、销”为一体的农业转化增值全产业链条。积极探索生态循环模式,支持和引导畜牧龙头企业,参与到循环农业经济中,发展生态循环畜牧业,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有效地解决了农业废弃物污染,促进了农业资源再利用和再循环,提升综合效益。和顺德牧建设了2000多亩的天然牧场及1.5万平方米的生态养殖区。通过“秸秆→牛→食用菌→有机肥→还田”的模式,使整个产业链条完全实现了有机、零污染,最终达到了污染物的零排放、资源最大限度有效利用。
——产业科技含量显著提高。“十二五”以来,全市进一步健全畜牧业技术推广机制,加强科技攻关,注重畜禽良种的引进,同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山西农大等科研院校建立合作关系,组建高级专家顾问队伍,为全市畜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同时积极鼓励和帮助有条件的企业聘用技术专家,建立稳定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智囊团,在常规生产基础上逐步向产、学、研方向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做精做深,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提升产品的技术竞争力。如平遥丰翼天和公司依托“院士工作站”与南京诺唯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南京加德公司合作研发“微生物菌生产复合肥”项目,同南京医科大学曹林博士开展“酶法制备低分子量肝素纳产业化”项目,与天津博奥塞斯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畜产品药物残留试纸项目,使企业的技术竞争力和科技效益大大提升。
——产业安全有效保障。一是健全责任体系,强化责任分解落实。市、县、乡、村层层签订责任状;落实企业主体责任,要求企业建立健全进销台账、生产档案、隐患排查记录,明确企业内部安全管理责任制和工作制度,全面推行告知书制度和承诺书制度;二是完善监管体系,构筑畜产品安全监管网。建立健全了市、县、乡三级畜产品安全监督机构、技术支撑和责任体系。实行网格化管理,监管内容涉及所有奶站、饲料兽药企业、定点屠宰场和规模养殖场(园区、小区)。开展了官方兽医培训、安全生产培训等系列培训活动,提高队伍工作素质;三是健全检测体系。建立了市级疫控中心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全检测机构,县级建立了疫控中心;四是夯实疫病防控体系,完善了市、县、乡、村四级联动、覆盖全市的动物防疫网络。按照“一县一库一车”的要求,完善动物疫苗从运输到贮藏的冷链体系,保证疫苗质量。扎实开展强制免疫工作,确保畜禽免疫应免尽免,免疫合格。制订出台了《晋中市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按要求配齐、更新动物防疫应急物资,市级达到30万元,县级达到10万元的标准。强化应急队伍演练,提升应急处置水平;五是加大执法巡查力度,重点抓好“三个监管”,把好“三个关口”:抓好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监管,把住产品入口关。抓好养殖环节监管,把住生产标准关。抓好畜产品收贮、屠宰检疫监管,把住市场准入关。确保了行业安全生产,连续多年未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十三五”期间,我市畜牧业将坚持以稳定规模、突出特色、优化结构、提质增效为重点,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科技引领和机制创新,促进畜牧业由大变强,加快现代畜牧业强市建设,打造安全健康、放心的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到“十三五”末,全市畜禽总量突破1.7亿头(只)、肉蛋奶总产量突破147万吨,年均增长幅度达到8%。推进现代畜牧产业体系科技创新、金融创新、机制创新,推行健康规模养殖,降低养殖环节畜禽死亡率、生产成本、污染排放,着力实施“236”技术支撑计划,即:组建2个院士工作站,由印遇龙院士牵头的动物营养与健康养殖院士工作站,由南际标院士牵头的草食畜生态牧业院士工作站。联合中国农科院3个创新团队,即:农经所的粮食安全与畜牧经济创新团队,畜牧兽医所的健康养殖技术创新团队,环境监测所的养殖污染防治创新团队。引进6个专业养殖技术服务团队。通过“236”计划这一技术支撑体系的技术服务,使养殖户新的理念树起来,新的技术引进来,从根本上解决技术管理和养殖安全生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