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权桐峪晋冀鲁豫边区临参会议旧址纪行
秋日左权,天高气爽,云淡风轻,到处是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9月25日,记者来到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会址,感受这个曾经闪耀过“民主之光”的地方。
临参会会址位于左权县桐峪镇桐滩村,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地处太行、太岳、冀南三区中心地带,商贸发达,战略地位更是突出。八路军129师司令部、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冀南银行等众多机关曾长期在此驻扎。这里作为民主盛会的诞生地并非偶然。
临参会会址所在地曾是桐滩村的老爷庙,坐北朝南,二进院落,通过重檐式阁楼进入旧址院内,不时有游人跟随导游穿梭于院落之间,聆听讲解。
正殿是临参会的会场,仍保持着当时的布置:正面墙上从右至左悬挂着毛泽东、孙中山、蒋介石、朱德4人照片,左右边墙上分别悬挂着写有 “新中国的曙光”“新民主主义政治是坚持抗战坚持团结的旗帜”的锦旗和条幅,室内陈列有当时曾用过的长桌和长凳。
据馆长赵向荣讲述:1941年3月16日,时任太行军政委员会书记的邓小平在冀太联办第二次行政会议上,提出了按照“三三制”原则,召开晋冀豫边区临时参议会的建议。大会接受邓小平的建议,并成立筹备委员会。会议从4月份开始筹备,经过3个月的广泛推选,在边区2000万人中采取公开竞选方式,推选出议员197名,议员中有国民党元老及学者名流、无党派人士、工人、农民、商人、妇女等各界人士,体现了最广泛的民主。
1941年7月7日,临参会正式举行。会议期间,鲁西33个县加入边区,最后成为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在历时41天的会议里,临时参议会作为边区最高权力机关,通过了边区施政纲领及一系列重要法例和法令,议员们共提出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提案232个,推选出边区驻会委员和正副议长、边区政府组成人员,诞生了抗战时期的第一个“三三制”政权。
临参会的召开,不仅加强了华北抗日根据地的统一战线、政权建设,为当时的抗日战争奠定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基础,更为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政权建设奠定了模型式的基础。正因此,临参会会址,也成为我国革命史上重要遗址之一。
进入“十二五”以来,左权县累计投入700多万元对旧址建筑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和扩展,先后建起了一座长33米的民主浮雕墙,落成了邓小平铜像,实施了院落硬化及广场、停车场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工程,并建起了临参会纪念馆,今年4月份正式对外开放。
目前,临参会会址已被列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晋中市法官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赵向荣告诉记者:“会址开放以来,日均接待游客近百人,目前累计接待游客达1.5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