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权小花戏精灵李明珍

04.09.2014  12:17

  左权小花戏是中国民间舞蹈里的一朵璀璨的野花,千百年来开放在太行山顶。而晋中文工团65岁的李明珍,是把左权小花戏带给全国人民的一个代表性人物。正是李明珍的出现,左权小花戏的表演更加灵动而经典,创作发展更加稳定地向舞蹈的一途延伸。李明珍更将左权小花戏带到北京舞蹈学院。于是,在关于山西民间舞蹈的大量著述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左权小花戏。

  ■职业化:16岁,第一个完成了民间舞者向专业演员的转变

  1942年夏天,左权将军在太行山殉国,秋天,左权县的名字出现了,李明珍也诞生了!尽管生长在英雄的土地上,但是贫困围绕着她。李明珍记得,他们一家住在山上的庙里,要啥没啥。没有人管,就像乡间的野草一样,李明珍却成长了起来。

  无论如何李明珍都不会想到,她成了走出太行山跳舞的第一人!在她之前,有无数人“”过花戏,有无数人“”过花戏,但是他们随着青春的结束,作为舞者的寿命也就结束了。他们进入了庸常的生活,不再用舞姿表达。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李明珍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一开始,她代表西河头村参加县里的会演,时间是每年的正月十五。到1957年,15岁的李明珍再次在闹元宵节目中出现的时候,引起了从省里下放来的孙伟(原山西省话剧团编导)等的注意,这时候,原来在太行山的革命家李雪峰回来了,县里让李明珍在洋楼圪洞(美国人在辽县城修建的教堂)给李雪峰演出《打樱桃》、《铲菜》,李雪峰给这个小女孩照了相,这是李明珍最早的剧照。

  紧接着,李明珍主演的《打樱桃》、《铲菜》到榆次专区去汇报演出,一样是叫好声不断,专区文化系统的官员喜欢得了不得,跟着李明珍看。在榆次叫了响,就代表榆次到省里参加“全省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当时没有什么奖,能够得到好评就是荣誉了。

  山西省音乐家协会主席洪飞这样说:“1957年,山西省举行民间艺术会演,左权小花戏前来参加了。舞台上一群小姑娘在翩翩起舞,而人们却被一位小姑娘所吸引,目光跟着她转来转去,这位小姑娘是谁?她跳得是那样柔美,苗条的身材,全身都有浓郁的韵味,一招一式,一扭一指,扇在说话,目在传情,轻快柔美,纤细明朗,音乐感节奏感强,深邃令人寻味,美而富有魅力,令人惊喜,赞叹不已!演完后我上台寻找、询问,一位羞涩的小姑娘出现在我的面前,她——就是李明珍!

  洪飞当时是山西省艺术学校的校长,他主动留下李明珍在他的学校里学习。1958年,学习结束后,洪飞想继续留下李明珍,将来送她到山西省歌舞剧院。但是,16岁的山里娃说什么也要回家,死活不愿意在太原。当时,已经在山西省歌舞剧院工作的同乡刘改鱼也来说服李明珍留下,她还是不给面子。没有办法,大家只好又放她回到太行山。

  说到当年对太原的记忆,李明珍说:“就记得街上在卖黑枣。

  当时的太行山上有左权县红旗歌舞剧团,也有省里的一群专家。当时李明珍渴望回到太行山,这个团也是她精神的一个依托。在团里,每一个节目都有她,她觉得要是跳舞,回去和在外面是一样的,她还不懂得省里的一个团与一个县里的团有什么区别,对自己有什么影响。

  1959年4月,晋中文工团调左权红旗歌舞剧团的一批人到榆次,李明珍是三个女演员中的一个。后来,其他人都陆续改行了,只有李明珍和她的丈夫刘瑞琪痴心不改,一直对民间艺术把守到今天。

  ■舞蹈化:一直在土地上跳舞,彻底将民间小戏改造成了民间舞蹈

  李明珍到了榆次,令太原的洪飞很诧异,为什么不来太原却到了榆次?一样是离开了太行山,省里与专区比还是有优势的。洪飞问李明珍理由,李明珍说:“来这里有左权人做伴。

  李明珍1959年代表晋中再到省里演出小花戏,在太原南宫的舞台上,李明珍穿着红衣裳第一个出场,其他的舞蹈演员都穿绿衣裳以衬托主角。台下的洪飞非常感慨。于是省里从这一年开始再次为调李明珍而努力,一直到1966年全国都乱了,调动的努力才算结束。

  当时之所以没有调成,原因有两个:一是晋中文工团不放,就这么一个台柱子,怎肯放弃?二是李明珍自己也没有这个愿望。组织让走就走,不让走就在团里好好跳。

  地区的文工团,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农民。到村里搭台演出,是他们的职业。背着行李下乡是非常艰苦的,有时候在常年无人居住的庙里睡地铺,屋顶上会掉下蛇来。扫剧场、装台,该干啥干啥。到吃饭的时候,经常是长时间站在十字街口等老乡来叫吃饭。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一年演100多场。

  1960年腊月,李明珍准备回太行山的家里过年,好不容易搞到了买半斤点心的供应证,到了商店,被营业员给认出来了,就特别优惠她,给她买了很多点心。但是,临回家了,团里发动去大寨,响应毛主席学大寨的号召,全团去那里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大家纷纷写决心书,地委书记看了,写了批语,于是他们就到了大寨。李明珍和陈永贵一起下地干活的时候,她为父母买的一堆点心就烂掉了。

  总政文工团的编导来山西学习民间舞蹈,他们没有去左权,而是直奔大寨找李明珍。这时候,李明珍18岁,正是如花似玉的妙龄,总政文工团很想带她去北京,但是晋中文工团都舍不得给。接着,来向李明珍学习的有延安歌舞团、陕西歌舞团、湖北歌舞团和中央歌舞团的编创人员。李明珍不仅成了左权小花戏最杰出的代表,而且成了左权小花戏向外输出的首席使者。

  1963年,21岁的李明珍与长自己一岁、从左权一起来到晋中文工团的刘瑞琪确定了恋爱关系。刘瑞琪是高中毕业,而李明珍不是,她找人家帮助她写入团申请书,两个人慢慢地恋爱了起来。

  1964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被拍摄成电影公映,22岁的李明珍看了才猛然无限地神往起了北京,她默默地想:“我就不用在剧中担任独舞、领舞,只要能做一个群众演员参与其中也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啊!”当时是她一生中最好的年华,她偷偷地想:“要是知道在排这个作品,我就去找周总理,他也一定会给我个机会的。”可是她不认识周总理。不认识也没有关系,他那么平易近人、通情达理,总可以理解一个舞蹈家的心吧!但是,多年后李明珍回忆,她当时虽然这样想了,但是也的确没有那个胆量。想过就过去了。

  1967年,25岁的李明珍以“一块肥皂、一双袜子”为彩礼,嫁给了唢呐、笛子演奏员刘瑞琪。

  ■理论化:将一门民间艺术系统梳理成《左权小花戏》一书

  令人欣喜的是,李明珍没有停留在做一个表演者,她同时承担起了研究左权小花戏的重任。早在1964年全国大规模的舞蹈集成还没有开始的时候,李明珍就意识到了搜集、整理,使自己的舞蹈理论化、系统化。

  1980年到1987年的8年时间里,李明珍在丈夫刘瑞琪的帮助下,开始了《左权小花戏》一书的编著。但是,两个女儿都上学,时间是个问题,资金也是个问题,他俩硬是克服困难,找简陋的摄影棚,和个体户照相师傅拍摄了数千张剧照,分解动作。因为是冬天,跳舞要求要穿得少一点,所以,他俩没有少受苦。

  在照片的基础上,再描绘出扇子的流动方向。真是受了老罪了。20年前还不像现在使用电脑可以方便地制作,硬是用照片不停地剪贴。于是,他俩花了很多的时间。《左权小花戏》1987年脱稿,直到1992年才由北岳文艺出版社以自费出版的方式推出,只印了1500册。他俩找了不少人化缘,有政府官员,有企业家。这就是一个大不易。

  1500册《左权小花戏》是李明珍一本一本送出去,送给想对左权小花戏有一些了解的人。从1992年送到2006年,十多年下来,她手里的书已经所剩无几。

  ■经典化:一个又一个节目,直至《开花调》赢得全国的金奖

  1992年春天,李明珍与年轻的左权文化馆编导李铭芳合作,编创了大型系列花戏《太行颂》。演员以李明珍亲手训练了6年的左权发电厂小花戏演员为班底,配以左权焦化厂、化肥厂的演员,男女20多人。当年5月到太原参加“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再次引起轰动。

  与《太行颂》一起亮相的还有后来轰动更大的《开花调》,但是当时还不成熟。当选节目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的时候,《开花调》比《太行颂》更有优势。所以,加大了修改《开花调》的力度。全部的演员调到榆次,在正太饭店、水利饭店,山西省歌舞剧院以编导《黄河儿女情》出名的王秀芳和对左权小花戏更有发言权的李明珍,共同打造了《开花调》。最后在全国的比赛中获得最高奖。左权小花戏在舞蹈的一途上发展了半个世纪,走到了其巅峰,走到了其极致,大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这个高峰左权人再不可能超越了,因为达到这个高度花费了左权人积攒的所有力量。首先,是皇甫束玉的《四季生产》的基础,他写的词意向明确,清醒活泼,有昂扬的气息。其次,有太行民间情歌的底子,使其舒展动人。再次,李明珍半个世纪的努力。还有,王秀芳刚刚编导了《黄河儿女情》对自己、对民间语汇的自信。可以说,《开花调》在1992年是精品,再过很多年,依旧还是精品。

  1990年,李明珍的小女儿考北京舞蹈学院,考场设在山西省歌舞剧院。李明珍陪女儿去考试,碰上了北京舞蹈学院的老师。这样,她被省里的同行介绍给了北京的同行。1992年,李明珍应邀为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教育系山西班”的学生,上了两个学期的《左权小花戏》课。她来这里是有包袱的,因为自己没有在学校学习过,所有的关于舞蹈的东西一是来自民间,一是在演出中学习。她所写的《左权小花戏》一书,是否真的穷尽了这门民间艺术的所有?她忐忑着。但是,事实证明,她是教这门课最好的老师,北京舞蹈学院的专家请她没有错。在她之后,北京舞蹈学院的民族民间舞教材说到山西的时候,似乎只说左权小花戏就够了。

  1983年,41岁的李明珍离开舞台担任团里的编导和舞蹈教师,直到1997年退休。期间,她也会偶尔上台表演,但是舞台已经让了出去,她便更倾心于教学。1999年,李明珍在晋中市创办了“李明珍小花戏培训中心”,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向她学习民间舞的学生越来越多了,不仅当地的孩子学,周边县市的学生也来,甚至有北京的学生去向她学习民间小花戏。

  今天,65岁的李明珍依然沉浸在小花戏带给她的快乐里!小花戏因为有了她这个精灵,也成了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空前的重视。她经常回望太行山,回望民间…… ■

李明珍

  本文作者:刘红庆三晋都市报

外交部山西全球推介活动在京举行
  共享转型发展新机遇,共赢开放合作新未来。文化厅
王晨在山西就人大代表工作进行调研时强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文化厅
新春送祝福 关怀暖人心
  万户喜迎春,三晋气象新。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