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到有 山西PPP模式进入推广阶段
首批12个PPP示范项目亮相,总投资373.95亿元。从无到有,山西迈开了脚步,PPP模式在我省进入推广运用阶段——
阅读提示
随着系列政策“靴子”落地,PPP已成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炙手可热的字眼。什么是PPP模式?即公私合作模式,是公共基础设施一种项目融资模式。这种模式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继浙江、河北、河南等15个省份之后,山西于11月26日举办PPP示范项目推介会,首批拿出12个示范项目,敞开怀抱迎接社会资本。官方表示,虽然“晚了一些,但希望能够‘后来居上’,加快推进我省的PPP项目建设。”
的确,相较成熟省份的“声势浩大”,我省此番推出的PPP项目从数量和资金规模上看,都显得相对谨慎、保守,参与合作的社会资本也多带有“国”字色彩。但从无到有,山西已经迈开了脚步,正在主动求新求变,以激发社会投资活力。
随着系列政策出台,今年开始,PPP模式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业界称之为PPP“元年”。
今年5月,国办转发《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导意见的通知》,明确今后要在能源、交通运输等13个公共服务领域广泛采用PPP模式,盘活社会存量资本,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我省金融振兴推进大会上,省委书记王儒林也曾提出,财政资金要更多通过PPP模式来拼盘融资,使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
我省拿出的首批12块“蛋糕”涉及领域十分广泛,涉及水务、医疗、市政、交通、文化、环保等方方面面。其中,首批国家级PPP示范项目3个,首批省级PPP示范项目9个,总投资373.95亿元。作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重大创新,此举一举打破政府在公共服务改善中唱“独角戏”的传统做法,激发了民间投资活力。
毫无疑问,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情况下,我省力推PPP模式意义重大。
“PPP模式是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引擎的重要举措,更是政府管理体制和机制的一次重大改革。”省财政厅厅长武涛表示,推广PPP模式最大的意义在于推动政府职能从“国家管理”向“国家治理”转变,意味着政府从管理者变为监督者、合作者,解决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公共服务一直依赖政府供给,一定程度上存在服务质量不高、效率偏低等诸多问题。通过PPP模式,不仅可以破除各种行政垄断,打破“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而且还可以“借市场之力”,引入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公共服务,将政府在战略制定方面的优势,与社会资本在管理效率、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虽然我省经济增长缓中趋稳,但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不足仍是“短板”。学校、医院、养老服务、城市地下管网、供水、供热、污水处理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仍然不高,保障性住房、城镇化建设、棚户区改造、采煤沉陷区治理等民生基础工程还很薄弱。而PPP模式可以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机制,从而有效满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迫切需要,推动基础设施从“供给不足”向“有效供给”转变。
B 吸引民资:仍是一道复杂的应用题
12个PPP项目落地生根,山西实现了从无到有。但相较其他省份,我省无论数量还是资金规模,都显得相对谨慎、保守。
云南推出99个项目,总投资2800亿元;甘肃推出220个项目,总投资4510亿元;新疆发布330个项目,总投资4045亿元……从“体量”上看,我省与其他各省份的差距明显。在财政部公布的全国第二批PPP示范项目中,山西也仅有3个入选,数量偏少,只占全国的1.5%,投资规模偏小,只占全国的0.6%。“虽然晚了一些,但希望能够‘后来居上’,加快推进我省的PPP项目建设。”在推介会上,武涛对于我省的“慢启动”直言不讳。
虽然PPP模式在国内风生水起,但在山西尚属新鲜。能不能拿到好项目,如何吸引民资,怎样与地方政府“联姻”,仍是一道复杂的应用题。
在11月26日的推介会上,北京某PPP咨询机构一位赵姓市场总监告诉记者,PPP模式最大的风险是政府缺乏契约精神,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新官不理旧账”。在他看来,在PPP模式中,政府身兼裁判员和运动员双重身份,对PPP项目成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个别地方政府为了吸引资金,招标时存在虚增消费需求量、隐藏项目风险等问题。一个PPP项目生命周期往往跨越几个行政周期,因地方政府换届失败的案例并不少见。”
此外,国企在PPP市场中的发展和影响力也让民资望尘莫及。不难发现,此次参与我省12个PPP项目合作的社会资本多带有“国”字色彩。
长期以来,由于机制体制等方面原因,国企在市场进入、资本融通等很多方面都优于民企,地方政府在推进PPP项目时更加重视与国企合作。
“民资要想逆袭,还有一个重要的切入点,那就是求新求变。”省社科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侯晓斌认为,PPP市场的创新包括金融、管理和技术三方面。大量的优质民营、上市公司可以积极参与带头,而在技术创新上,中小型企业可以发挥灵活优势,从而改变民企小、散、弱现状,培育第一梯队成员。
C 政策给力:促资本良性发展
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PPP模式,兼顾公共利益与投资收益,既让社会资本有钱赚,又让百姓得实惠,考验着政府的能力与智慧。
不管是谁的投资,“有利可图”才是资本运作的目的。
在PPP项目运作探索中,我省不乏先行者。阳泉市污水处理厂二期项目入选我省首批省级示范项目,由山西格盟国际有限公司投资,估算为2.5亿元,采用BOT运作模式。规划建设12万吨/日的处理量,出水水质设计标准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一级A标准。
“现在这个市场不缺钱,少的是好项目。”阳泉市水务局局长申志纯说,该项目之所以被看好,是因为环保是半公益半市场化的项目,比如做污水,居民和企业缴一部分钱,其他由政府补贴。
“建成后,我们支付污水处理费1.42元/吨,这样就把一次性大投入分解成近30年的风险投入。”在申志纯看来,PPP模式实现了互利互惠、风险共担。
社会资本是要寻求既能还贷,又有投资回报的项目。在采访中,省财政厅地方金融处处长常锦全表示,采取PPP模式,政府可以给予投资者相应的政策扶持作为补偿,如税收优惠、贷款担保、给予民企沿线土地优先开发权等。
融资有了保障,政府有了态度,社会资本自然能有信心参与其中。
今后,我省要对国发42号文确定的13个重点领域优先采用PPP模式建设,在能源、交通运输、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文化、旅游等领域的新建项目,积极推广PPP模式。对列入省级和国家级PPP示范项目的,省财政将按照项目总投资额给予项目实施单位一次性奖励。
正在运作中的PPP融资支持基金,也给社会资本吃了颗定心丸。总规模200多亿的PPP融资支持母基金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中,通过股权、债权或股权债权组合等方式投入PPP项目。目前,已经与首创集团、兴业银行合作设立了总规模128亿元的人居环境PPP投资引导子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