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山西154万人实现稳定脱贫

12.11.2015  17:43

              从山西省扶贫办了解到,山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2529元增加到2014年的5309元,年均增幅达到20.4%,连续四年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个以上百分点,有154万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十二五”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全省最重大的民生工程。山西省的扶贫工作主要以吕梁、太行两大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以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脱贫为核心,按照产业扶持、技能扶持、资本扶持和不断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3+1”的精准扶贫工作路径,完善机制,强化举措,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各项重点工作,显著改善了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有效加快了贫困群众增收脱贫步伐。

              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立足贫困地区农业比较优势,围绕户均1亩设施蔬菜、人均3亩干鲜果经济林,户均两头牛、人均10只羊目标,通过产业攻坚、连片开发、综合治理,做大做强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

              2010年,山西启动实施片区扶贫开发重大举措,采取“以片规划、分县实施、突出产业、集中投入、整体推进”的办法,四年时间共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1.2亿元,支持50个贫困县瞄准集中连片贫困村实施设施蔬菜、干鲜果经济林、特色农业种植和规模养殖业为主的片区开发项目57个,2949个村、89.8万农村贫困人口直接受益,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900-1600元。

              2012年开始,进一步在吕梁、太行两大连片特困地区分别选择5个试点县,依托试点县辐射周边县组成3个示范片,每年安排财政扶贫资金2亿元,实施特色优势产业开发为主的扶贫攻坚三年试点规划,381个贫困村、22.2万贫困人口受益。

              2013年开始,全省启动实施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工程,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创优环境搞好服务,支持引导各类企业带动贫困乡村实施产业扶贫开发,帮助贫困地区产业开发做强基地、做大龙头、做长链条、做优品牌,不仅提升了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水平,而且有力带动了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就业增收。

                到2014年年底,已经有200多家企业开工建设项目233个,带动1768个贫困村、30.7万农户发展生产基地,吸纳6.9万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

              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

              全省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是帮助山庄窝铺特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特别是2012年以来,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省级每年安排5亿元专项补助资金,扶持10万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到2014年底,全省共搬迁山庄窝铺1万多个,有23.7万户、85.8万贫困人口受益。

                今年,山西省继续安排扶持10万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并按照坚持政府引导、发挥市场作用、尊重群众意愿的思路,进一步改革创新,完善办法,制定出台《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开发奖补资金管理办法》,对有搬迁意愿贫困户全部给以支持,同时采取配套安排产业开发奖补资金,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相结合,支持各地扎实推进这项工程。

              实施金融富民扶贫工程

              为有效解决贫困地区产业开发贷款难问题,2014年,山西省按照发挥财政扶贫资金放大效应,撬动金融资本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开发的思路,改革创新金融扶贫机制,启动实施金融富民扶贫工程。

              在吕梁、太行21个片区扶贫攻坚县试点,每县注入50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作为扶贫贷款风险补偿金,金融合作机构按照注入扶贫资金总额的8倍以上放大贷款额度,支持贫困地区企业和农户实施特色产业开发。对获得贷款的贫困户和扶贫企业,省级给予5%的贴息支持。今年,这项工作在58个贫困县全面推开。到9月底,累计投放贷款7.89亿元。

              实施“雨露计划”教育扶贫工程

              全省围绕让贫困地区农村有劳动能力的都有一技之长,有一技之长的都有事可做的目标,近抓培训,远抓教育。

              采取扶贫助学方式,每年支持万名以上的贫困生接受中高等学历教育,到2014年底,教育扶贫共资助贫困学生62662名,其中大学生11917名,高中生30529名,中职生20216名。特别是2014年开始,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进一步扩大教育扶贫范围,对考入二本B类以上院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学生做到了应助尽助。

              瞄准农村困难家庭初、高中毕业未升学的新生代“两后生”,每年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5万人次,转移就业率80%以上,转移就业人员月均工资收入达到1800元以上。

              在22个国定贫困县组织开展“雨露计划”改革试点工作,累计资助8.91万贫困生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今年,进一步将“雨露计划”职业技术教育作为落实精准扶贫要求的重点措施,将试点县扩大到102个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县,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贫困生,除全部免除学费外,每生每年补助标准从1500元提高到2000元,连续补两年。

              2014年开始,采取提高培训补助标准、实行培训资金补助与稳定就业相挂钩等措施,瞄准农村贫困劳动力特别是妇女劳动力开展就业培训,当年共支持5万名贫困劳动力通过培训稳定就业,月均务工收入达到2000元。

              坚持开展干部驻村帮扶工作

              按照中央健全干部驻村帮扶机制,实施到村到户精准扶贫的要求,山西省进一步统筹整合领导干部包村增收和机关定点扶贫两支力量,采取领导包村、工作队驻村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的办法,组织1.16万名领导干部带领所在单位工作队,对全省7994个贫困村和2000多个贫困人口较多的低收入村,实现驻村帮扶全覆盖;组织25.6万党员和干部,对全省119.2万贫困户、328.35万贫困人口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

              推进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

              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采取整合资源、综合治理的办法,组织动员行业部门力量,持续加大扶贫综合投入,统筹抓好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建设,立体推进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

              2009年开始,全省四年时间投资600亿元,连续实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卫生所等社会事业为主的两轮农村“五个全覆盖”工程。2013年又决定五年时间投入400亿元,坚持不懈办好农村“五件实事”,支持贫困地区农村实施困难家庭危房改造,特困群众易地搬迁、行政村街道亮化、村级幼儿园改扩建和乡村清洁工程。

              山西省先后启动实施了“两纵十横”大水网工程,在吕梁山片区开工建设了中部引黄、西山提黄灌溉等重大水利工程,在山老区实施的“一村一井”工程,100座小水库建设向连片特困地区优先布局。交通部门重点规划实施7条高速公路,支持贫困地区县县通高速;林业部门在临汾、忻州和吕梁3市的23个县,启动实施总面积736万亩的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工程,加快改善吕梁山区生态环境。

              在着力抓好各项工作的同时,围绕加强贫困村基层组织建设,从中央在晋帮扶单位,省、市、县三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选派9395名党员干部,到全省2697个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799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全覆盖。目前第一书记已全部进村到岗,围绕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维护和谐稳定、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开展工作。

              另外,围绕改进完善贫困县考核机制,为切实把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落到实处,山西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山西省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办法》,把扶贫开发作为贫困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的主要内容,直接考核扶贫工作的指标权重占到考核总分值的78%。着力推动贫困县党委、政府突出重点集中精力抓好扶贫开发工作,把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责任制落到实处。考核结果直接作为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评价成绩,作为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内容及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据省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全省“十三五”扶贫工作将着力构建专项扶贫、社会扶贫和行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坚持和完善产业扶持、技能扶持、资本扶持和不断改善贫困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3+1”的精准扶贫工作路径,加大力度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各项重点工作,千方百计完成扶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到2020年,5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32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小链接:

              山西省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省份。全省共有贫困县58个,其中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36个(包括吕梁、太行两大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重点县21个)、省定贫困县22个。按照2014年扶贫对象建档立卡识别数据,全省共有贫困村7994个,占行政村总数的 28.3%,农村贫困人口329万,占农村人口总数的13.6%。

责任编辑:赵怡敏    审核:赵怡敏    审定:曹利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