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播出山西非遗“大戏” 刘改鱼的“开花调”来开场
图为刘改鱼在《非遗里的中国》(山西篇)中演唱《桃花红杏花白》。
“那几天天气比较冷,不知道录制的效果怎么样。”6月3日晚8时,山西省歌舞剧院宿舍区,85岁的刘改鱼心怀忐忑,在家里紧盯着电视屏幕。央视综合频道《非遗里的中国》(山西篇)马上就要开播了,她担心自己的“桃花红”没有唱好。
一轮红日,蓬勃而出。“桃花来你就红来,杏花来你就白,跋山过岭寻你来呀,啊哈呀呀呆。”耳熟能详的曲调,清脆响亮,由远及近。在灵石县王家大院高大堡墙的角楼下,刘改鱼手牵稚童,再次唱响这首她唱了70年的《桃花红杏花白》。屏幕上推出一行字:左权开花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央视这场关于山西非遗的“大戏”,就在刘改鱼的“桃花红”中开场了。紧接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乔氏“法花”陶瓷传统手工技艺、河津转花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左权小花戏、风火流星等别开生面的开场项目次第上演。
“还算不错。”刘改鱼终于松了口气。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左权开花调的传承人,当收到参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旅部联合推出的《非遗里的中国》(山西篇)的拍摄邀请时,已是耄耋之年的刘改鱼深感使命在身。5月的那几天,乍暖还寒,王家大院堡墙上的风嗖嗖而过。忆起录制过程,刘改鱼说,因为身着单薄演出服,感觉有些冷,在没有伴奏的情况下清唱完成了拍摄。
“传承人”刘改鱼最近有些忙。
去灵石王家大院的前几天,她刚刚远赴呼和浩特,参加了内蒙古卫视“以黄河述中国,以非遗呈华夏”的大型文化综艺节目《黄河魂》的录制,她想以“传承人”的身份,将开花调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播得更久更远一些。
6月2日晚,天籁童声在山西大剧院音乐厅唱响,为观众们奉献了一场非凡的视听盛宴。在这场名为“蛙声十里”的童声民歌专场音乐会上,太原市青少年宫“小红星”合唱团的孩子们带来《杨柳青》《大红公鸡毛腿腿》《打酸枣》等一首首传统山西民歌。站在舞台一侧观看演唱的刘改鱼甚为欣慰,她和孩子们互动演唱了《夸土产》,又登台演唱了《桃花红杏花白》。
“昨天上午去走台、合乐,下午5点多开始化妆,演出结束回到家已是深夜,的确觉得累了。”刘改鱼说,起初“小红星”合唱团不好意思请自己去和孩子们一起演出,怕她年纪大了太辛苦。“这是‘传承人’的分内之责,我当然要去啊。”精神矍铄的85岁老人,和一群生机勃发的少年孩童,站在同一个舞台,和谐,美好,让人心生感动。少儿艺术创作与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就这样紧紧结合在了一起。
说回到《桃花红杏花白》这首歌,是刘改鱼在1953年从左权民间艺人程计年那里搜集到的。“这首歌程计年老师教给我的时候一共四段词,当时不叫《桃花红杏花白》,老师说的是《大开花调》。前三段的歌词大家都很熟悉,第四段我学习的时候老师唱的是‘金针来你就开花,六瓣瓣你就黄,坐在地堰边念恓惶,啊哈呀呀呆’,我觉得这段词太苦了,不好,就改成‘金针来你就开花,六瓣瓣你就黄,俺要跟哥哥结成双呀,啊哈呀呀呆’,传唱至今。”这首山西民歌里最经典的歌,刘改鱼唱了整整70年。当年从山里走出来的女孩刘改鱼,把一首首蕴藏在山里的歌,带到了山外的世界。她的歌,没有一丝污染,干干净净,如同太行山家乡空旷山野里的和风,将一切的杂质拒绝于外,只由天地滋养,只任四季流淌。
近些年,省内的民歌课,只要有邀请,刘改鱼就尽量赶到。还有经常登门求教的,一学就是几年。已经85岁的刘改鱼,嗓子还很好,传播、传承的劲头依旧很高。她说,要在有生之年,把采撷自太行山数不清的“野花”,传递给更多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