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破解困局的必然选择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于典型的资源型省份山西来说,挑战尤为严峻、压力特别沉重、影响更加深远。
两组数字令人深思和警醒:
一、2014年,全省GDP增速4.9%,全国垫底;今年上半年,GDP增速也仅为2.7%,比全国增速低4.3个百分点。
二、中科院研究表明:2014年,我省可持续发展能力排全国第24位,环境支持系统排第27位,生存支持系统排第29位。这就是山西面临的省情:全省经济严重依赖煤炭资源,稳定性差、抗风险能力弱,经济增长随煤炭价格变化而剧烈波动。“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使山西经济处于历史上最困难时期。资源依赖型经济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要从根本上解决“一煤独大”的结构问题,我们必须着眼煤与非煤两篇文章。通过产业技术的创新突破,带动产业创新和产业振兴,促进产业转型、产业升级、产业延伸,实现产业体系的多元发展。省委书记王儒林的讲话掷地有声。
因煤而困,山西,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全面创新,山西,更孕育着转型升级的无限希望。
断崖式下滑,绝非偶然。一条腿走路,既走不快,也走不远
卖一吨煤的利润还买不到一瓶饮料!
2014年,我省煤价下滑之快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空间。受此影响,我省经济增速大幅回落,人们甚至以“断崖式下滑”来形容。
如果把时间节点追溯至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你会看到,同样是因为国内外经济环境不景气,煤价跌得让人心惊肉跳,我省经济也很轻易地就先后被煤“拖下水”, 分别跌至全国倒数第三和第一。
尽管经过多年努力,但“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导致全省经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一煤独大”大到何种程度?还是用一组数字来佐证:
1992年-2011年,20年间,全省煤炭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7.9%上升到63.4%,一些产煤大县甚至达到80%以上。
2013年,煤焦冶电及其配套产业占规上工业的比重高达86%以上,增加值占比高达94%。而与此相对应的是:2014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非煤主营业务收入仅占总收入的23.6%。如果扣除为煤炭产业服务的相关产业,所占比例更小。
独立支撑,难以抵御市场风险;多元发展,方可稳度经济危机。
对于我省“一煤独大”的发展怪圈,省委书记王儒林有着一个形象的比喻:这就好比一个人,一条腿走路,既走不快、也走不稳,即便有时候可能跳了个高,但也难以持久。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单靠煤炭产业既难强省也难富民的严酷现实,大力培育发展新的支柱和优势产业,做好非煤大文章。省长李小鹏说,山西不光是煤,我们还有完整的工业体系、良好的教育科研体系、正在建设的科技创新城,有黄河山水、太行风光、晋商大院,有老陈醋、清徐葡萄、平遥牛肉,有王维、白居易、司马光。山西在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的同时,也一定能做好非煤这篇大文章。
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升级也绝非唾手可得。破解三尺冰冻,须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一煤独大的格局持续了多年,要想扭转绝非轻而易举。除煤焦冶电四大传统支柱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算得上我省发展基础较好的产业。重载机车、高铁轮对、大型起重机、无缝钢管轧制成套设备等30余种产品在国内市场有一定优势。但放眼全行业,管理落后、技术团队不强、新产品不多、产品附加值低、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在同行业中排位下滑等问题也显而易见。即便是我省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太重集团,尽管创下了数百项世界之最,但与同行业的三一重工相比,主营业务收入的差距还是明显拉大。2005年,两家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均为25亿元左右,到2011年,三一重工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多亿元,太重仅为103亿元,收入差距拉大到5倍。再比如铁路装备,我省产品虽然在全国占主导地位,但产品附加值却明显偏低,影响了产业的做大做强。
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的产业尚且如此,其他产业的发展壮大更是任重道远。
正视问题,直面困难,不是妄自菲薄,丧失信心,而是为了面对挑战,积极应对,面对差距,奋起直追。
困难,是奋起直追的动力;危机,是实施变革的契机。煤炭资源日渐枯竭的“煤都”大同,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光照资源以及采煤沉陷区的大量闲置土地,闯出了一条新的“阳光”大道。目前,大同电力总装机容量和光伏装机容量均位列全省第一,该市重点打造的大同采煤沉陷区国家光伏示范基地也正在加快推进中。
作为全国最大煤层气开发利用基地的晋煤集团,将视线延伸到了煤层气产业链上游的装备制造业。他们通过自主研发和与国内外知名公司、高等院校合作等方式,已初步发展形成4大类、20余种产品的煤层气装备及配套材料,研制生产的水平定向千米钻机达到全球最先进水平。
换个视角,站在全国的高度看,我省书写非煤大文章也正逢其时。
我省发展非煤产业的实质是走一条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新路,这与中央提出的“新常态”内涵完全契合。而此时,“新常态”下淡化“速度情结”的宽松环境也有利于我们静下心思、谋划转型。
靠创新推动、靠创新支撑,从煤炭思维、资源依赖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在煤炭之外下功夫,选准着力点,大力培育发展新的支柱和优势产业,是山西走出“一煤独大”困局的不二选择。
从提笔到收笔,从播种到收获,做好非煤文章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面临的任务非常艰巨。须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我们必须认识到:
——比产业转型更重要的是思想转型。思想不转型,经济转型、产业转型、企业转型都难以实现。
——科技创新不足的主要“短板”亟待补齐。从资源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将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乘数效应,将会对非煤产业发展产生强大推力。
这是当今山西无法回避的历史命题,也是书写好非煤大文章的重要一笔。
由黑转绿,全面创新谋转型。积重不易返,创新天地宽
今年5月,在江城武汉举办的第九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上,熟悉山西的客商步入我省展区,眼前不禁一亮:太重集团高铁轮对组件、临汾威尔捷太阳能动力车、吕梁微风无人机、长治新型超导暖气设备……这一个个“高大上”的“山西制造”,当仁不让地取代传统“主角”煤炭,占据黄金区位,成为备受瞩目的新生代“明星”。
与之相呼应,我省在展区招商引资项目超市内展示的1000个重点项目,以及省政府同步举办的高规格重点项目推介会上发布的123个项目,涉及的也多是非煤优势行业和领域。
非煤产业登“戏台”、高新技术唱“主角”。借助中博会这一国家级展会平台,煤炭大省山西释放出转型升级、重塑形象的强烈信号,我省精挑细选的不少非煤项目纷纷找到了好“婆家”,签约项目投资总额达1222.3亿元。
“在煤炭之外下功夫,做好非煤产业发展这篇大文章”。为破解“一煤独大”的困局,省委书记王儒林在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上发出了动员令。
功夫下在“煤外”,如何布局谋篇?
经过精心谋划,省委、省政府将着力点选定在了文化旅游、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食品医药、现代服务业等七大支柱产业上。在此基础上,我省出台政策、倾斜资金,大力扶持非煤产业七“箭”并发,加快发展。
省社科院副院长潘云表示,如果将这七大产业比作是七粒种子,之于山西,可谓粒粒皆良种。
尽管这七大产业既立足传统优势,又皆具发展视野,空间巨大,潜力无限。但破解三尺冰冻,绝非一日之功。“山西做好非煤大文章的关键,不仅仅在于选好‘良种’,更在于改良‘土壤’。”潘云的话引人深思。
回望山西调产历程,不少产业也多次被列入新兴和接续替代产业目录,但真正发展壮大到能担当起接续替代支柱重任的还为数寥寥。除了产业规划不尽合理等原因外,缺乏创新这一强大动力和核心支撑是关键之一。
做好非煤文章,必须把创新作为驱动和支撑。要遵循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企业—创新产业的成长规律,在技术创新上下功夫,在技术开发上出力气。借助政策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金融创新的策动和支撑,培育更多拿得出手的创新产品,形成若干顶得上劲的新兴产业,加快推动产业多元化和结构高度化。
我省非煤工业潜力巨大,要在强力推进煤基产业创新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煤基轨道交通、动车整车、新能源汽车、煤化工、电力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大力发展铝镁合金、半导体照明材料、智能材料等新材料工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我省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旅游文化产业有特色、有潜力,但发展现状并不尽如人意,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明显,创新发展的空间很大、潜力很大。而这都是做好非煤文章的重要着力点,需要下大工夫把这些产业做大做强。
可喜的是,放眼三晋转型大局,全省上下精心布局,拓土开疆,一手抓传统优势的提升,一手抓潜力产业的培育,为GDP变“色”已成全省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一抹抹“绿”色越来越耀眼夺目。一批涉及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现代服务等领域的新兴产业方兴未艾。
捧读非煤文章,“新”意每每扑面而来。
一台机器,这头“吃”进粉煤灰,那头“吐”出来的是一种全球最先进的绿色循环建筑材料碳金板材,毫不起眼的粉煤灰就这样身价百倍地由每吨20元升值到了上千元。这样一幕“点石成金”的场景,每天真实地发生在朔州润臻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目前,这家民营企业可年消化粉煤灰150万吨,年产值2.5亿元,以拥有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的碳金板材生产的家居产品已达到四大系列数十个品种,并远销加拿大、丹麦、俄罗斯等国。预计到2016年,该公司的销售收入将突破10亿元大关,实现利润3亿元。
就在不少煤炭企业发愁产品过剩时,乐村淘董事长赵士权也在“发愁”,不过愁的是业务太繁忙。
作为致力于打造中国首家村镇O2O电商平台的我省本土电商企业,乐村淘开设的“乐村淘商城”“乐淘天下”,可使农民通过网上赶集即购买到质优价廉的商品,并帮助农民创业增收,在各地农村广受热捧。今年,他们将在全省再建成1万个村级体验店、在全国成立10个省级分公司,销售收入预计10亿元。发生在润臻、乐村淘等企业身上的神奇故事,让人们有理由对山西非煤产业的明天充满信心。
现阶段,国家正在着力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引擎,这为我省充分激活各类主体的创新、创造、创业潜能以及加快推进非煤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而我省将以科技创新、民营经济、金融振兴“三个突破”为重点,按下全面深化改革的“快进键”,从体制机制上给发展非煤产业卸包袱、清路障。
当然,我们应该看到,受煤炭市场需求不旺、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等影响,当前我省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短期内不易改变。然而,我们更应当充满信心,非煤“优种”已经选定,“土壤”质量正在改良,只要奋笔疾书,久久为功,山西终将会写就非煤产业大发展的绚丽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