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儒林在中共山西省委十届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二○一四年十二月七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审议《中共山西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法治山西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我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动员全省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奋力开创弊革风清、富民强省的新局面。
下面,我代表省委常委会讲五个方面的意见。
一、加快推进法治山西建设,为我省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是摆在全省各级党组织面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为了把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到实处,省委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提交这次全会审议的 《意见》(讨论稿),对推进法治山西建设作出了部署。这里,我着重强调三点:
(一)深刻认识推进法治山西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当前,我省正处在一个重要历史关头,各方面任务十分艰巨而繁重,推进法治建设、提供法治保障尤为重要和紧迫。只有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全面加快法治山西建设,更好地运用法治方式和法治方法,才能更有效地破解难题、推动工作。全省上下一定要深刻认识到,推进法治山西建设是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弊革风清的迫切需要,是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迫切需要,切实增强推进法治山西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认真落实法治山西建设的重点任务。这次全会审议的《意见》(讨论稿)对法治山西建设进行了系统部署,各级党组织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工作重点,以重点任务的突破带动法治山西建设的整体推进。要扎实推进地方立法。不断强化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意识,注重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地方立法中的主导作用。要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围绕促进我省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地方立法,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要加强对法规内容的廉政评估和审查,防止部门利益法制化,为弊革风清、富民强省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要扎实推进严格执法。完善执法程序,推进综合执法,严格执法责任,全面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着力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题。要扎实推进公正司法。尽快制定出台《山西省司法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完成中央部署的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要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深入开展司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严肃查处司法腐败,着力解决司法不公正、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等问题。要扎实推进全民守法。加大普法工作力度,增强全民法治意识,着力解决社会上存在的不尊法、不学法、不信法、不守法、不用法、不护法等问题。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要扎实推进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全面加强法治专门队伍、法律服务队伍、法治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
(三)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山西建设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法治山西建设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要始终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要推进依法执政。完善党委具体工作制度,依法行使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确保各级党委在宪法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要健全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省委要及时制定一批与中央党内法规相衔接的省级党内法规,地方各级党委要及时制定一批与党内法规相配套的党内规范性文件。要抓好党内法规制度的落实,切实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要提高推进法治山西建设的能力。各级领导干部是全面推进法治山西建设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是推进法治山西建设必须解决好的关键问题。要推进全省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经常化、制度化、常态化,强化各级领导干部对法律的敬畏之心,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二、实施“六权治本”,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
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必须标本兼治。当前,要突出治标,坚持重拳出击,有案必查、有腐必反、有贪必肃,“老虎、苍蝇”一起打,始终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特别是对现在还不收敛不收手的更要从严查处,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在治标的同时,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反腐倡廉的核心是制约和监督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要求,在治本上下功夫。我们要通过实施 “六权治本”,从源头上把制度的“笼子”织密、编牢、扎紧,努力形成不能腐的长效机制。
(一)依法确定权力,就是按照“职权法定”原则和“权责一致”要求,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对权力加以规范和确认,确保权力来源合法。推进“六权治本”,必须首先解决好这一问题。一要依法审核权力。要结合正在进行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针对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所有职权,开展厘权、清权和确权工作,编制权力清单,明确职权名称、类别、内容、行使主体和法律法规依据,真正做到让政府部门 “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让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二要依法界定权限。针对一些部门和岗位自由裁量权过大,极易滋生腐败的问题,要依法制定自由裁量权基准,对各项自由裁量权力的行使范围、条件、标准等进行细化和量化,分档设限,缩小自由裁量权的弹性空间。三要依法规范流程。权力运行流程包括权力运行的条件、程序、期限等各个方面,是对权力行使主体的行为规范。依法规范权力运行流程是依法确定权力的重要内容。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减少层次、优化流程、提高效能、方便办事原则,抓紧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努力做到每一项权力运行都按流程规范运行。
(二)科学配置权力,就是按照权力制衡原则,对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科学分解与平衡,形成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架构,解决权力过分集中问题。一要分级授权。要根据省、市、县、乡不同层面的管辖权限、事权性质,本着权责对等、科学实用、有利于权力制衡和强化责任、有利于提高效率和方便群众办事原则,对权力过于集中的部门职权进行重新划分,合理分解到多个层级,实现分级决策、分级审批、分级管理。这方面,当前的重点是下放权力。要提高放权“含金量”,真正把该放的权力放到位,不能放虚不放实、明放暗不放。二要分事行权。要按照职能转变要求和有关规定,厘清交叉职责。这方面要着重解决“一把手”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要完善和落实“一把手”不直接分管人事、财务、工程等具体事项、主要领导末位表态等制度,把各级各部门权力科学分解到班子成员,形成副职分管、正职监管,集体领导、民主决策的权力运行机制,防止“一权独大”、“一人独揽”。三要分岗设权。要按照“不同性质的权力由不同岗位行使”原则,将高廉政风险岗位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进行拆分,并实行管采分离、管审分离、管办分离等办法,有效化解权力行使中的潜在风险。
(三)制度约束权力,就是按照“全面覆盖、全程到位、制度束权”要求,针对权力运行的关节点、薄弱点、风险点,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解决制度缺失和“牛栏关猫”问题。一要突出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制度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抓住容易产生权力寻租和滋生腐败的煤焦、土地、交通、房地产等重点领域,以及资源配置、工程招标、政府采购、资金分配等关键环节,把制度的笼子扎紧。二要重点加强部门制度建设。各方面、各层级、各部门,都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快构建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度体系。
三要全面加强岗位制度建设。
各级各部门要围绕掌握人事权、执法权、司法权、审批权、监管权和资金管理权的重点岗位,深入查找权力运行的风险点,从制度层面建立有效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要针对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站所、村委 (居委)会、市场管理、水电气暖网等基层管理岗位建章立制,严防制度约束效力“末梢锐减”,严防群众身边的腐败,严防“小官大贪”、“苍蝇”贻害于民。
(四)阳光行使权力,就是最大限度地推进权力运行公开,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真正实现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实践证明,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权力要想“管控得好”,公开至关重要。一要明确公开范围。党务、政务、村务、企务和公共事业单位办事都要按照最大限度公开的原则,完善并落实相关制度。要实行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真正解决机关衙门化、权力封闭化、决策神秘化、“暗箱操作”等问题。二要拓展公开方式。要从有形场所到无形网络,在传统政务中心、审批大厅等基础上,更多探索开展电子政务、网络审批,用现代科技手段制权防腐;从封闭审批到开放审批,把权力运行全方位、全天候置于公众视野。三要规范公开程序。坚持把公开作为权力行使的基本要求和必经程序,做到固定内容长期公开、常规工作定期公开、阶段性工作分期公开、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为了支持和保障权力运行公开,当前要重点抓好两件事:一件是加快建设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形成全省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体系,对需要进入平台进行交易的公共资源,坚持应进必进,坚决杜绝场外交易。另一件是抓好政务服务平台,积极推进行政审批(许可)执法主体及服务部门“一厅”办公和“一条龙”服务,便于群众办事、利于社会监督。
(五)合力监督权力,就是健全和落实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制度,使各项监督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实现对权力运行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督。一要加大专门机构监督。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检察机关、巡视机构和审计部门要根据中央要求和我省反腐败斗争的新形势,制定强化监督、改进监督、落实监督的具体意见,把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落到实处。二要落实人大政协监督。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作用,重点加强对违宪违法滥用职权、越权执法和随意执法等行为监督,推进政府依法行政,促进审判权、检察权等司法权力公正行使。重视并加强政协民主监督,切实改变政协监督地位缺乏、效力缺失状况,增强民主监督的实效性。三要强化人民群众监督。依托权力运行公开,把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话语权切实纳入决策、执行、监督的刚性制度,力求做到全面监督而不是选择监督、长期监督而不是临时监督、实质性监督而不是形式上监督。四要重视媒体舆论监督。支持引导媒体依法、科学、建设性对权力运行监督,发挥媒体重要的、特殊的监督作用。
(六)严惩滥用权力,就是“严”字当头,依法依纪严厉查处各种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官商勾结、买官卖官、失职渎职等行为,确保惩处到位,决不能把权力变成牟取私利的工具,决不能让制度和党纪国法成为“稻草人”、“橡皮筋”。一要坚决查处腐败案件。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坚决有力地惩处腐败,“权力出笼子,人就进笼子”,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坚持狠刹“四风”,努力形成并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二要加大巡视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巡视工作的“尖兵”和“利剑”作用,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这个中心,紧紧围绕“四个着力”,突出发现问题,达到让人“望而生畏”、“望而却步”的震慑效果。三要健全完善责任追究制度。重点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健全责令公开道歉、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罢免等问责方式和程序,实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追责、违法必追究。
需要强调的是,“六权治本”不仅适用于我省国家机关,也适用于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国有公司、企业。“六权治本”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加强顶层推动;“六权治本”更是一场权力革命,需要各级各部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亲自抓、勇于革自己的命。同时,“六权治本”涉及面比较广、牵扯点也比较多,要从实际出发,以问题为导向,针对掌握权力的重点对象、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权力运行的重点环节先行突破,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
三、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加快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
我省是典型的资源型经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1998年亚洲发生金融危机,我省经济大幅度下滑,1999年经济增长降为全国倒数第三;2008年全球发生金融危机,我省2009年经济增长全国倒数第一。今年宏观经济形势严峻复杂,我省经济增长前三季度全国倒数第二。多年来,我省经济始终没有走出“资源型经济困局”。我在大同、忻州、朔州调研时讲到,我们山西面临着“政治上、经济上、生态环境上、民生上”四大方面的“立体性困扰”。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快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努力破解难题,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一)着力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取得新突破。我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是最富有山西特色的 “国字号”改革工程,是我省全面深化改革的旗帜和统领。经过近三年探索,综改试验区建设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我们要进一步高举这面改革旗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综改目标任务,紧扣资源型经济转型这个主题,把改革着力点聚焦到破解制约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上来,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力求取得新突破。一要加快深化煤炭管理体制改革。今年以来,我省以煤炭领域清费立税为突破口,以煤焦公路运输体制改革、审批和证照体制改革、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为重中之重,推进煤炭管理体制革命,取得了明显进展,特别是在清费立税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建立符合我省实际的综合性煤炭管理体制。要大力推进煤炭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我省是全国主要产煤省份中唯一没有实行矿业权公开出让的省份,这不仅导致资源价款大量流失,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还成为权力寻租的土壤和条件。要加快建立完善煤炭矿业权一级市场,对新设立的煤炭资源矿业权采用招标、拍卖、挂牌等市场竞争方式出让。同时,进一步完善煤炭资源二级市场,并推进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矿业权一体化配置改革,务求煤层气矿业权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要探索建立矿产资源收益共享机制。建立煤炭资源价格市场化发现和形成机制,完善煤炭资源价款征收及使用制度,建立煤炭资源收益跨期储备调节机制,积极争取合理确立国家、地方收益分配比例,切实解决好矿地、矿城、矿村矛盾。要扎实推进煤焦公路运输体制改革。我省已从今年12月份起,全部撤销省内煤焦公路检查站、稽查点,彻底改革煤焦公路销售体制,这项工作得到了有关各方的肯定和支持,要继续积极稳妥推进。要加快推进审批和证照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煤炭项目审批、生产、运销、安全监管和行业管理等体制,厘清市场与政府的边界,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切实解决好管理部门职能交叉、重叠、错乱和推诿扯皮的问题。二要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矿山环境立法和执法力度,加强资源型企业全成本核算,推进外部成本内部化。要创新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机制,推进资源开采与环境治理同步规划、同步实施。三要建立资源型产业延伸循环促进机制和接续替代援助机制。通过技术标准、要素供给、节能减排、目标考核等手段形成倒逼机制,推进资源型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采取争取中央政府支持、地方政府投资、社会资金入股等多种方式筹资,建立资源型产业延伸循环风险补偿机制。健全完善煤炭固废综合利用产业推进机制,采取价格补贴、税收减免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支持和鼓励煤炭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发展。
推进转型综改区建设,要重点深入落实国家赋权的三项重大改革。要充分利用好低热值煤发电项目核准权下放政策,积极争取煤层气矿业权审批权下放和开展动力煤衍生品交易试点。同时,要争取一批先行试点。重点是争取扩大大用户直供电、工业园区自备电厂建设试点;争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突破县域范围等用地改革试点;争取将我省列入进一步扩大水权改革试点省份,用市场化的办法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二)着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上迈出新步伐。当前,我省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艰巨而繁重。全省今年启动实施的138项改革任务,截止10月底,完成率不到40%。我们要切实增强改革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开拓思路、创新举措,在扎实推进中央部署的改革事项的同时,紧密结合我省实际,把着力点聚焦到解决制约我省发展的全局性重大问题上,重点加以推进。一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推进省属企业信息公开,建立并落实企业真实、准确、及时披露相关信息的制度体系,以公开促改革。扎实推进省属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解决一股独大、政企不分、政资不分问题。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深化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完善国有资本收益共享机制,加快建立国有企业分类监管考核制度,探索改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建立完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积极稳妥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加快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减轻企业负担,支持企业真正做大做强,不能大而不强,胖而不壮。二要着力破除非公经济发展体制机制障碍。我省经济市场化水平不高,突出表现为市场主体数量少,全省登记企业数和规模以上企业数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中部六省中倒数第一,规模以上企业数不足中部其他五省平均水平的1/3。要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研究完善民营经济在市场准入、市场监管、市场竞争、金融创新等方面的配套改革措施,加紧清理废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不合理规定,着力解决民营企业在创办、成长、创新、税费、融资、办事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难题。全省上下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突出发展民营经济,适时召开全省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大会,进行专门部署。三要大力推进金融业改革。我们要充分肯定全省金融业发展取得的成绩,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我省金融机构 “存贷比”较低,到今年10月为58.39%,低于全国平均70%的水平。全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今年10月末为4.5%,全国最高,排序倒数第一。农信社不良贷款率13.8%,全国同行业最高,倒数第一。资本市场发展滞后。上市公司数量少,全国2570家我省只有35家,其中有10家从未进行过再融资。全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近400家,我省只有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全国1400多家,我省只有1家,全国倒数第一。民间资本也大量外流,近几年,全省有6000多亿元流向外省房地产等资本密集型产业。特别是金融潜在风险突出,非法集资、逃废债务多发频发。金融观念、支付方式也较落后,去年有关部门时点大数据显示,全国平均每秒刷卡800多次,我省只有4次,仍然大量使用现金。这些与我省当年创办山西票号、钱庄等所创造的金融辉煌历史极不相称。金融业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我省转型发展的重大问题。我们要把深入推进金融业改革发展,加快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上升到全省发展重要战略的高度,全力抓好。要着力提高对金融战略性和重要地位的认识。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活则经济活,金融兴则经济兴。全省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学金融、懂金融。要把金融作为现代产业来抓,把金融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关键产业来发展,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整合土地、税收等各类资源,通过金融杠杆,撬动更多金融资本支持山西发展。要着力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要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确保对我省重大项目、基础设施、民生领域等方面的资金支持。要用好我省现有的银行、证券、保险、信托、融资租赁、基金等金融牌照;提高保险的覆盖面,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补偿功能和增信功能;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积极争取民营银行试点,打造金融产业的高地。要积极争取 “一行三会”和金融机构的支持。同时要积极贯彻国家有关金融政策,确保金融政策在我省最优化。要着力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出台鼓励企业上市的政策,大力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和上市公司再融资。加快成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和各类专业化产业基金。支持企业发行公司债、企业债、中票短融,提高直接融资能力。加大对我省中小企业股份制改造,鼓励中小企业在新三板挂牌融资。大力引进保险资金和海外资金投入山西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私募股权基金和众筹基金发展。要着力深化金融改革和创新。围绕“六大发展”,创新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规范发展非标融资和互联网金融,积极引导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中心、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商业保理公司、货币经纪公司等建设,形成金融新业态。要加大地方金融机构改革,促进地方金融机构股权多元化。要制定《加快山西金融发展中长期规划》。要着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把金融诚信环境建设作为信用山西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金融机构资产质量考核通报制度,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和逃废债行为。建立科学规范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稳妥处置重大金融案件,确保区域金融稳定。要着力加强对全省金融工作的领导。加强对金融重大事项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健全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对金融干部人才的选用、引进和培训。要通过全省上下和各金融机构、监管部门的共同努力,重塑山西金融业新形象,使山西我国近代金融发源地再创辉煌。四要深化农村改革。坚持以改革促进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尽快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民对承包地、集体资产和住房财产的抵押、担保、融资权能,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加快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有序引导农村土地承包权、集体林权、农村房屋等产权交易。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推广新型农业经营方式。五要大力推进民生领域改革。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准确把握群众诉求,不断完善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等社会民生领域的改革举措,并抓好落实。
(三)构建扩大开放新格局,努力实现对外开放新突破。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凡建立现代化经济的区域,无一不是开放型经济。我省对外开放,纵向看成绩很大,但横向比,在全国的排序呈下滑态势。2007年我省进出口总值在全国排第17位,中部省份排第4位,到去年,后退到全国24位,中部省份末位,今年1-10月,又后退到全国25位。实际利用外资,2013年只有29.91亿美元,远远落后于中部其他5省。全省经济外向度仅为7.8%,远低于全国47%的平均水平。我省对外开放滞后,不仅严重制约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而且开放度、透明度低,相对封闭,也是我省政治生态出现严重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要把扩大开放,突出发展开放型经济作为破解资源型经济困局的突破口,实施以开放倒逼改革、以开放促进转型、以开放富民强省的战略,努力实现对外开放新突破。一要在招商引资、引进新型产业上实现新突破。目前中西部地区正在成为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汇聚地,我们要抓住机遇,在引进重点产业上下功夫,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重点引进战略性、新型产业项目进驻山西。要探索加工贸易垂直整合方法,打造“一头在内、一头在外”、“整机+配套”的内陆加工贸易发展新模式。在引进项目的同时,积极引进相关研发中心、销售中心和结算中心,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延伸。要抓住服务业全球化的机遇,同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加大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和服务外包的力度。要支持服务业企业走出去,发展跨国经营,建立海外营销网络,全面提升外商投资的合资合作水平。二要在打造开放平台、提供开放型经济战略支撑上实现新突破。要积极建设开放口岸体系,扩大航空口岸开放,增开国际(地区)客运航线,扶持开通货运航线,积极发展临空经济产业。大力推进铁路口岸建设,重点做好与相关省市港口的对接,将港口功能延伸到省内,提升山西进出口物流 “门到门”、“站到站”直达服务能力。以建立太原枢纽铁路开放口岸为突破口,实现铁海联运的无缝对接,为我省外贸物流提供畅通便利的出海口。要积极建设保税物流平台体系,举全省之力发展好太原武宿综合保税区,在具备条件的地市申建增设新的保税区。同时,按需要申建设立一批保税物流中心、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在全省形成以综保区为中心、以保税监管场所为支撑,布局合理、便捷高效、整体联动、服务周到的保税物流平台体系新格局。要积极推进国际产业园区体系建设。学习借鉴德国北威州鲁尔区等发达国家(地区)转型发展的经验,在矿区生态修复治理、煤炭高效清洁利用和接续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国际合作。三要在构建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上实现新突破。要完善相关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要着眼于发展我省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支柱产业,最大限度放宽投资准入限制,加大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的对接力度。要全面推进通关无纸化改革,积极融入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构建快速高效的立体通关体系。要依托山西科技创新城打造服务山西、辐射华北乃至国内外的科技研发中心,构建“引进来”和“走出去”良性互动的科技信息综合平台。要抓住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发展契机,加强区域合作交流,主动融入环渤海经济圈;加快推进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积极融入中原经济区。加大面向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的招商及产业承接力度,进一步强化同港澳台及海外的交往和务实合作。要在继续办好能博会、农博会、晋商大会、文博会和装备制造业博览会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品牌会展,参加各类国家级展会,利用展会平台提升招商引资水平。四要在优化发展环境上实现新突破。要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硬任务,开展专项治理。重点是打造高效的行政服务环境、公平的政策法律环境、完善的市场运营环境、舒适的人文社会环境、天蓝地绿的自然环境,在全社会形成亲商安商容商富商的良好环境氛围,让好技术、好项目和优秀人才入晋留得住,成长见效快。五要在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上实现新突破。晋商曾历经千难万险,成为“万里茶道”的开拓者和古丝绸之路的拓展者。我们要充分利用我省历史人文、传统产业等优势,抓住国家强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机遇,大力提升我省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要巩固、加强我省与39个国家已经建立的友好合作关系,有针对性地同这些境外友城在经济、贸易和文化等众多领域开展务实交流与合作,变外事资源为经济资源。
这里,我要强调的是,深化改革开放,先要解放思想。我们省相对封闭,开放明显滞后,思想不解放是重要原因。全省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切实解放思想,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进取意识,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全力推进扩大对外开放,破解我们发展道路上的难题。
四、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推进“六大发展”
发展始终是第一要务。长期以来,我省发展取得了明显成绩,但经济总量不大、质量不高,经济发展水平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80%左右。2013年全省人均GDP为34813元,是全国人均的83.07%;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15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56元,分别相当于全国的80.42%和83.31%。结构问题更加突出,2013年,全省重工业比重高达94.4%,轻工业只占5.6%。煤及其相关产业焦炭、冶金、电力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的78.33%。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推进“六大发展”,努力破解难题,促进富民强省。
(一)着力推进“廉洁发展”。我们把廉洁发展放在首位,并不仅仅是强调其现实针对性,更要从发展的角度认识廉洁的重要性,把廉洁发展作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因素高度重视、深入谋划、全力推动。一要充分认识推动廉洁发展的重要性。廉洁是时代的主题,是重要的发展环境。古今中外,凡是发展好的地方都是比较廉洁的。新加坡一直把廉洁作为国家战略,明确提出“为了生存,必须廉政;为了发展,必须反贪”。新加坡能够成功进入现代化,政府官员的清正廉洁是主要因素之一。世行《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越来越多的外国投资者和国际援助机构,在进行投资和贷款时,将贪污贿赂行为列入要考虑的负面因素”。廉洁发展与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是内在统一的,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必然要求厘清市场与政府的权力边界。廉洁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是经济发展与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性互动。只有廉洁发展,才能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不会有成批的干部倒下,不会对发展造成阻碍、破坏。这方面,我省付出了沉痛代价,教训十分深刻。我们一定要自觉抵制 “反腐败影响发展”的错误言论,坚定不移地推进廉洁发展。二要努力提高推动廉洁发展的本领。在当前高压反腐、狠刹“四风”、廉洁发展要求越来越严格的新形势下,有不少干部观念陈旧、知识匮乏、能力不强、本领恐慌,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这也是“为官不为”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一定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各级领导干部要认清大势,注重学习,熟悉政策,提高素质,增强廉洁发展的本领。三要大力营造推动廉洁发展的环境。良好的廉洁发展环境,就是良好的政治生态。要在坚持以零容忍态度反腐的同时,把营造廉洁发展良好环境作为一项重大课题认真研究,采取系统性、针对性的措施,重塑商业伦理、重育商业文化,努力构建交往有道、相敬如宾、公私分明、清正廉洁的政商关系和发展环境。
(二)着力推进“转型发展”。转型发展,是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既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我省的转型发展,要做好两篇大文章。第一是必须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坚持“革命兴煤”,推进煤炭产业“六型”转变。资源型经济发展,首先要解决内生动力不足问题。在国家明确要求实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的新形势下,煤炭产业主要依靠产量扩张的发展方式已成为历史,激活和增强内生动力非常迫切。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能源“四个革命”的指示要求,走出一条“六型”转变、“革命兴煤”的新路,把我省建设成为国家综合能源基地。一是向“市场主导型”转变。核心是深化煤炭审批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着力加快建立健全煤炭矿业权一二级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煤炭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让市场机制成为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的主导力量。二是向“清洁低碳型”转变。以绿色开采、清洁利用为重点,最大限度减少采煤对环境的破坏;以技术进步为引领,推进煤炭及相关行业低碳发展,推进燃煤发电超低排放;以产权为纽带,推进煤电一体化深度融合;以政策为保障,完善煤炭清洁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发展、黑色煤炭绿色发展。三是向“集约高效型”转变。围绕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话语权,全力抓好大基地、大集团建设,不断提高矿井的标准化、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推进煤炭资源整合、企业兼并重组,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不断完善煤炭企业现代制度建设,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四是向“延伸循环型”转变。以高端化、全循环、链条式发展为方向,重点推进煤炭产业延伸发展、煤化工链条式发展、煤机装备集群发展、煤炭固废综合循环利用,实现煤基产业多元发展,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五是向“生态环保型”转变。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着力加大采煤沉陷区治理,实施矿区生态治理修复工程,推进煤炭外部成本内部化,完善矿区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六是向“安全保障型”转变。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首位,不断加大安全投入力度,推进科技兴安工作,推进本质安全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煤炭产业安全发展。
第二是必须做好非煤产业发展这篇大文章,全力破解“一煤独大”的困局。我省产业结构“一煤独大”,煤炭市场的每一次下滑,对我省经济的影响都是全局性和十分严重的。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单靠煤炭产业既难强省也难富民的严酷现实,主动适应能源革命的新要求,从煤炭思维、资源依赖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在煤炭之外下功夫,选准着力点,大力培育发展新的支柱和优势产业。一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文化旅游资源是我省可与煤炭资源媲美的宝贵资源。我们山西表里河山,文明久远。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居全国第一;宋金以前的木构建筑占全国同期建筑物的75%以上。我省的山水资源也非常丰富,“人说山西好风光”名副其实。我们要把握现代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律,大力发掘三晋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统筹推进文化和旅游体制改革,完善相关政策,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重点塑造和提升五台山、云冈石窟、平遥古城三大世界文化遗产和晋商大院等知名旅游品牌,规划建设一批具备休闲、度假、运动、养生、娱乐等服务功能的旅游综合体,推动全省文化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着力建设宗教古建、晋商文化、太行山水、黄河文明、寻根问祖、红色胜地等旅游产业集聚区,不断完善省市县与景区旅游服务体系,努力将我省打造成文化旅游经济强省。二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我省装备制造业产业基础雄厚、门类比较齐全,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产业。下一步,要按照集群化、园区化、专业化、产业化的要求,优化产业布局,重点建设轨道交通、铁路、煤机等装备制造基地;按照标准化、智能化、高端化和集成化的要求,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煤层气探采储用装备等新兴产业;以“数字化、精密化、成套化”为导向,提升改造重型机械、电力装备、煤化工装备、液压件、纺机等传统优势装备制造业。三要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铝矾土资源是我省仅次于煤炭的第二大矿产资源,现有1300万吨氧化铝生产能力;镁产业居全国行业第一位次,约占全国产量的1/3。要以精深加工和提升附加值为方向,加快发展以铝及铝镁合金材料、钕铁硼永磁材料、半导体照明材料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四要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我省太阳能资源丰富,全年日照约3000小时,仅次于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是全国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风能资源也很丰富。要充分发挥我省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培育发展光伏发电、风电、水电和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产业,推进黄河大北干流古贤、碛口、禹门口水利枢纽和浑源、垣曲抽水蓄能电站建设。五要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抓住我省节能减排、环境修复、资源循环利用的巨大市场需求,强化政府引导,完善政策机制,培育规范市场,着力加强技术创新,大力提高技术装备、产品服务水平,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我省重要的新兴支柱产业。六要大力发展食品医药产业。这是拉动消费、提高生活品质重要的朝阳产业,前景广阔,而且我省具有生产特色、健康食品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较为扎实的医药产业基础。我们要围绕促进食品产业持续较快发展,做大做强酒类、食醋、乳品三大传统食品产业,做精做细小杂粮、肉类加工、特色食用油、功能食品等特色食品产业,培育壮大饮料、淀粉制品、方便食品等现代食品产业,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塑造山西特色食品品牌。围绕加快医药产业发展,培育做强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特色医药产业集群,建设公共技术支撑平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晋药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七要大力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我们一定要抓住全球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以市场为导向,推进重点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创新扶持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工业、农业深度融合,推动我省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
(三)着力推进“创新发展”。创新是进步的灵魂,是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体现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项工作和各个环节,这里我重点强调科技创新。我省作为资源型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不足是长期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短板。其中既有全国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也有比较突出的个性问题。要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为重点,实施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山西行动计划,从体制机制上推动山西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紧紧围绕实现高碳资源低碳发展、黑色煤炭绿色发展、资源型产业循环发展等提供科技支撑,加快创新型山西建设。要选准科技创新的着力点和突破口。着眼于打造全国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城建设,整合省内科技资源,引进一流研发机构,布局一流科技项目,培育一流科技企业,建立健全科技资源共享机制,使科技创新城尽快成为科技创新高地、引领发展高地。围绕煤炭清洁、安全、低碳、高效利用,落实煤基低碳科技创新攻关计划,努力在煤炭开采方式、煤炭产品开发和产业链发展、煤矿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等关键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为煤炭产业转型提供技术支撑。要确立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完善鼓励支持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和推进技术产业化的政策。建立研发机构主要设在企业的机制,推进企业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和自主创新示范基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模式。着力布局一批科技重大专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要努力提高协同创新能力。出台相应政策,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与企业共建学科专业和研发机构,启动一批能够调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各方积极性的重大协同创新项目,解决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的力度。不断提高财政投入比重,积极争取设立科技银行,支持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发展,加快科技型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建立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机制。要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的人才开发模式,以项目为载体,实施各类高端创新型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工程,加强人才团队建设,建立全省人才数据库,鼓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要高度重视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科技型小微企业是创新的策源地,也是新兴产业成长的摇篮。要制定完善支持创新型小微企业、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政策体系,为他们的萌生、成长提供良好的土壤和条件。
(四)着力推进“绿色发展”。这是我省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013年我省万元GDP能耗为1.63吨标准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2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为9.96和9.19公斤/万元,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07和2.6倍。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把绿色发展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从根本上摒弃“吃资源饭、环境饭、断子孙路”的发展方式。要以循环经济为重点,构建绿色产业体系。要构建资源综合利用和能源梯级利用的现代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建立完善以资源产出率为核心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循环经济发展成效的评估。我省传统主导产业都具有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特征,而且相当多的废弃物具有很高的回收利用价值,仅现存的12亿多吨煤矸石,就可产生等同于3.5亿多吨优质动力煤的热能。要加快国家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试点工作,加快“四气”(煤层气、天然气、焦炉煤气和煤制天然气)产业一体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提高回收利用率。要严格淘汰落后产能,严控“两高”行业新增产能。要以兴水增绿为重点,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我省生态基础脆弱,植被覆盖低,水土流失、缺水和水资源破坏严重。要严守我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生态红线和开发底线,大力植树造林,注重提质增效,积极推进林业“六大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全省森林覆盖率和碳汇蓄积量,构筑生态屏障。要统筹山水林田湖治理,加大以大水网为中心的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力度,提高我省生产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的保障能力。要系统推进水土保持、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空中水资源开发利用和造林绿化、退耕还林、湿地保护等工作,突出抓好汾河等重点流域生态环境修复治理。要加快包括采煤沉陷区、采空区在内的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做到补上旧账,不欠新账。要以雾霾治理为重点,持续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冬季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违法排污排查整治、省城环境治理等专项行动,不断提升我省环境质量水平。
(五)着力推进“安全发展”。安全是我省发展的最大前提,也是头号民生问题。尽管近年来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安全发展的根基还不牢固,部分行业领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一要始终如一地抓好重点领域的安全生产。我们必须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的重要指示,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首位,警钟长鸣,常抓不懈。要突出抓好煤炭、非煤矿山、尾矿库、交通运输、危险化学品、油气管道等领域的集中整治,保障生产生活安全。严厉打击食品药品安全违法行为,建立健全生产经营者首负责任制、全过程监管机制和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水资源保护,全面提升食品药品饮水等监管水平。二要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要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应急处置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严格执行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认真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三要保持社会安全稳定。社会安定是人民群众的福祉,也是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前提。要积极主动做好信访工作,努力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切实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要深化平安山西建设,创新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打黑除恶斗争,坚决防止发生突发性群体事件和暴力恐怖事件。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六)着力推进“统筹发展”。统筹发展是推进发展的基本方法。一要统筹“四化”发展。目前,我省处在工业化的中期,必须以工业新型化为主导,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为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必须把城镇化作为关键载体,作为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战略基点,继续完善“一核一圈三群”城镇空间布局,以太原晋中同城化为重点,加大区划调整力度,推动城镇集群发展,实现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相协调,为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注入活力。必须把农业现代化作为重要基础,继续完善优化全省农业产业布局,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支撑。必须把信息化作为引领,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以互联网为平台,以宽带为基础,以“智慧城市”建设为重点,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工业、流通、社会治理、城市管理等各领域的创新应用,提高全省信息化水平。二要统筹城乡发展。要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因地制宜实行差别化落户政策,建立“以人为本、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加大公共资源向农村配置的力度,逐步形成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体系、均衡发展的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财政体系,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统筹城乡要素配置,加快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惠的新型城乡关系。要切实采取措施,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新格局。三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抓好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不断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各级党委政府都要从民生改善的实际需要出发,坚持每年都为群众办几件大事、好事、实事。这里我特别强调要突出解决好三大问题。一是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既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2013年我省城市登记失业人数为21.4万多,农村季节性失业人员200万左右,应届大学生总量18.4万余人,创历史新高。今年由于经济下滑,特别是煤炭、钢铁、焦炭等产能过剩、开工不足以及结构调整升级,竞争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问题更为突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必须把就业作为重大战略任务来抓。要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联动机制,着力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引领和就业促进计划,大力扶持小微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统筹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口和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残疾人等群体的就业工作。二是城乡居民收入问题。这个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我省城乡居民收入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坚持“两同步、两提高”,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千方百计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方面,特别要抓好扶贫攻坚,把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坚持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全面提升产业投资扶贫、异地扶贫搬迁水平,加快提高贫困地区农民收入。三是城乡人居环境问题。这是个重大的民生问题。我省许多城乡人民群众居住条件差、困难大、安全隐患多,特别是采煤沉陷区、偏远贫困山区、城市棚户区、“城中村”和工矿棚户区居住的群众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十分强烈。近几年虽然我们做了大量工作,但与群众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改造步伐。要以文明、卫生、环保等城乡创建活动为引领,下大力气整治城乡居民居住环境“脏乱差”问题,全力实现城乡清洁卫生,提高人民群众宜居和健康水平。推进统筹发展,要把各方面的力量充分调动进来。要注重统筹军民融合发展,关心支持驻晋部队和武警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子弟兵的独特作用。
五、认真落实新时期从严治党要求,切实加强党的建设
加强党的建设始终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坚强保障。各级党委必须进一步强化管党治党意识,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认真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把从严治党要求贯彻落实到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中,形成惩治腐败不松手、作风建设不松懈、干事创业不松劲的良好局面。
(一)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要坚决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把党中央对山西工作的指示要求和省委的决策部署落实到位。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认真抓好党内政治生活制度的落实,推动党内政治生活经常化、规范化。特别要运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锐利武器,坚决反对党内政治生活随意化、庸俗化。要确保党的政治纪律执行到位。加强党的政治纪律情况检查,严肃查处并坚决纠正违反政治纪律的行为,真正使政治纪律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二)落实“两个责任”,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净化我省政治生态,要始终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落实 “两个责任”。要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各级党委(党组)要进一步强化党的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履行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责任,班子成员要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对主体责任落实不力的,我要约谈市委书记,市委书记要约谈县(市、区)委书记,层层传导压力,层层督促落实。要落实纪委的监督责任。各级纪委(纪检组)要在职责范围内,及时发现和处理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工作中的问题。对群众反映问题较多、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不高,以及在监督检查、经济责任审计、巡视过程中发现存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部门和单位,要及时约谈其主要负责人,进行提醒并督促整改。要严格责任追究。对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落实不力,致使发生重大腐败案件,或在较短时间内连续发生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四风”问题和损害群众利益行为的,要严格“一案三查”,严肃追究责任。
(三)严把用人标准,坚决匡正选人用人风气。选人用人是决定事业发展的关键,也是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和形象的主要因素。我们必须下大力气做好这方面工作。要始终坚持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以廉为基”用人导向,充分发挥党组织在选人用人中的领导和把关作用,把德作为第一标准,把廉作为基本条件,把绩作为重要依据,真正把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要严厉整治选人用人不正之风。认真开展“三个一批”和“一倒查六整治”工作,坚决甄别处理一批不廉洁、乱作为的干部、调整退出一批不胜任、不作为的干部、掌握使用一批敢担当、善作为的好干部;深入整治违反干部任用标准和程序、跑官要官和说情打招呼、“三超两乱”、档案造假、违规兼职、“裸官”等突出问题。对违规用人行为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从源头上预防和遏止“带病提拔”“带病在岗”。
(四)强化日常监督,从严教育管理干部。
从严治党核心是从严治吏,要让领导干部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敬畏心理。要把教育管理监督干部的功夫下在平时。加强对干部的经常性教育,注重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引导各级党员干部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兴党、在党护党,固根守魂,筑牢思想防线。要充分运用谈心谈话、函询和诫勉谈话等手段,对干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提醒纠正,架设“警戒线”,打好“预防针”。要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落实领导干部重大问题、重要事项请示报告制度,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新提任领导干部有关事项公开制度,重大决策行为终身责任追究制度,不留“暗门”、不开“天窗”,真正使制度成为硬约束。要严厉整饬不严不实、不勤不干、不才不担的干部,依纪依法处理不法不羁、不端不轨的干部。该诫勉的诫勉,该调整的调整,该问责的问责,该查处的查处。同时,要关心和爱护干部,对在大胆探索、推进改革中有失误的干部,要宽容,支持纠错,最大限度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活力。
(五)坚决刹住“四风”,持续推进作风建设。通过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四风”蔓延势头得到遏制,但 “树倒根存”,基础还不稳固,我们一定要保持高度警惕,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坚决打赢作风建设这场攻坚战、持久战。要认真抓好整改。认真组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回头看”,对照整改清单一抓到底,做到整改一个、销号一个,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要继续正风肃纪。坚持警钟长鸣,紧盯元旦、春节等重要节点,对新出现的“四风”隐形、变异问题,重拳出击、露头就打,坚决遏制“四风”反弹回潮。要深入推进专项整治。紧紧扭住中央21项专项整治任务和省委部署的重点领域专项整治,明确责任、细化措施、分解任务、抓好落实。
(六)狠抓基层党的建设,不断夯实基层基础。我们常讲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各级党委(党组)要始终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固本之策,扎扎实实解决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的问题。要树立狠抓基层党建的鲜明导向。各级党委(党组)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凝心聚力抓基层打基础,重点解决好基层党组织的工作经费、报酬待遇、活动场所等问题。要突出抓好基层班子和队伍建设。以正在开展的村居“两委”换届为契机,严肃换届纪律,选好配强“两委”班子。要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强“薄弱村”“城中村”“信访村”带头人队伍建设。要坚持不懈整顿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切实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妥善处置不合格党员,全面提高基层党建水平。要全面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健全和完善对基层党建工作的述职、评议制度,加大对抓基层党建工作的考核力度,确保党建责任落实到位。
(七)始终坚持思想建党,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工作。思想建党始终是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在当前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强调思想建党,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尤为重要。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党性党风教育、忠诚教育、从政道德教育和廉政警示教育,让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始终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总开关”拧紧,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真正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要加强宣传引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充分运用文学、艺术等多种形式和报刊、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大力宣传我省从严治党的新成效、反腐倡廉的新成效、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和改革发展的新成效;加强对社会舆情特别是网络舆情的分析研判,及时引导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旗帜鲜明地唱响主旋律。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各民主党派及各类社会组织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特殊作用,最大限度地集聚正能量。
同志们,我们山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三晋儿女用忠诚和智慧、激情和热血、坚韧和奉献为中华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创造了丰富厚重、弥足珍贵的优秀文化,这是今天激励全省3600万人民开拓进取、激浊扬清、重塑形象、再铸辉煌的宝贵财富。要大力弘扬我省源远流长的法治文化。从春秋晋文公时代“郭偃之法”到晋文公之后的赵盾之法和范宣子所铸“刑书”,再到战国时期李悝、吴起、西门豹等法家在魏国的变法和申不害在韩国的改革,尤其是荀子以“引法入礼、礼法统一”和韩非子以“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避匹夫”的法治思想,代表三晋先贤为中华优秀法治文化作出了杰出贡献。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三晋优秀法治文化,把其中崇尚法治、公平正义的精神融入法治山西建设之中。要大力弘扬我省博大精深的廉政文化。历史上,我们三晋大地廉政文化生生不息,廉政名人层出不穷。唐代著名宰相狄仁杰,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为民做主。宋代著名宰相司马光写出了流芳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其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廉政思想,他本人也知行合一,一生清廉。清朝康熙帝师陈廷敬,曾任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以清廉正直闻名,成为一代名相。清朝康熙年间的于成龙,对国家忠心耿耿,对百姓充满慈爱,对事业勤勉务实,功绩卓异。于成龙无论是在偏僻艰苦的地方任职,还是在繁华富庶的地方为官,都穿的是粗布袍褂,吃的是青菜稀粥,其高尚品格、清廉精神令世人敬仰,被誉为“天下廉吏第一”。在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形势下,学习借鉴我省历史上的廉政思想和廉政举措,对推进我省从严治党、廉洁发展意义十分重大。要大力弘扬我省光耀千秋的红色文化。在中国革命血与火的考验中,三晋大地无数的英雄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英勇奋战,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无私奉献。我们山西的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气贯长虹的革命老区精神,催生了壮美瑰丽的红色文化,始终激励着我们攻坚克难、一往无前。革弊立新、激浊扬清,要把弘扬三晋优秀法治文化、廉政文化同弘扬红色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下,激发和凝聚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励精图治、富民强省的强大力量。
同志们,当前全省上下正在开展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弊革风清、重塑山西形象、促进富民强省”为主题的“学习讨论落实”活动,各级党组织要把开展活动与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以活动的扎实开展为这次会议精神的全面贯彻落实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工作基础。
这里,我还想特别强调两点:一是我们山西大多数干部是好的。中央对省委班子作出重大调整以来,广大干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对山西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落实省委的安排部署,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了高度一致。对此,省委是充分肯定的,对广大干部是充分信任的。二是实现弊革风清、富民强省必须紧紧依靠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省委常委班子来自五湖四海,不论籍贯在哪里、不论过去工作在哪里,从中央任命那一天起,就已经融入了山西大地、融入了山西人民,就已经成为山西人了,就已经开始与大家一道团结拼搏、风雨同舟,担当起革弊立新、富民强省的历史责任。我们充满信心,一定要让山西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一定要向党中央和全省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同志们,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指针,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全省人民,为开创我省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弊革风清、重塑山西形象、促进富民强省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