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内严重沙化面积减少四成多
站在大同县火山群绿化带制高点极目四望,北起采凉山、遇驾山,南至桑干河的30余万亩连片绿化工程,已经密实地覆盖了过去的沙石地。在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国家和省重点工程长达13年的密集实施下,这片过去“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黑夜沙堵门”的不毛之地,如今满眼翠绿,生态宜人。据大同县塔儿村村民姚文成说,这两年即使刮七级大风都基本不起沙尘。不仅是大同县,我省具备荒漠化潜在发生条件的大同、朔州、忻州、太原、吕梁、晋中等市的40多个县(市、区),过去生态脆弱的面貌也正在稳步改善。
防治荒漠化各项工程的建设,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为工程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创造了条件。大同县巨乐乡是仅有3300户人口的小乡镇,位置偏僻、坡广地贫,过去群众主要种植小杂粮,生活普遍贫困。新世纪初,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等工程先后在该县落户,群众依托工程优惠政策,大力发展经济林建设,全乡杏树种植面积到今年突破3.2万亩,实现户均10亩杏树、人均增收2000多元。
沙退绿进,三晋增绿,农民得利。我省防治荒漠化工作取得的成绩引人瞩目,国家有关部委先后两次在大同、朔州一带现场会推广我省经验。省造林局局长黄守孝认为,规模开发、合理布局是我省防治荒漠化的诀窍。各地始终坚持农、林、水多项目相互配套,以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为主体,以省级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工程、高速公路通道绿化标杆工程为重点,联市、联县规模化推进工程建设。其中,晋北、晋西北的高速公路,国省道、铁路两侧,长城、洪涛山、恒山山脉、黄河、桑干河、滹沱河、汾河沿岸等,是遏制荒漠化的重点阵地,而风景名胜、边关要塞、水库、湿地等点缀其间,使生态工程不仅能够遏制风沙,更成为改善人居的惠民工程。
值得重视的是,目前我省仍有荒漠化土地面积157.46万公顷,其中61.78万公顷沙化土地没有得到治理,还有6.89万公顷土地具有明显的沙化趋势,防治荒漠化依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