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水利厅尝试采取水网“大手拉小手”新方式
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基,是人类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人们的生存更是需要水的注入。在中国南方等地区,由于气候湿润,所以可能感受不到“泉水贵如油”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但是对于长于煤,短于水,气候极为干旱的山西来说,水确实太为重要。
据了解,虽然山西坐拥6条大河,但是它的供水量在全国排倒数第一,水资源极为贫乏,但是采煤又需要消耗大量的水,所以逐渐导致了:地面沉降,河流萎缩,19眼岩溶大泉有5眼基本断流,12眼严重衰减,汾河不见“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景象等生态危机。山西省水利厅总工程师张建中表示,由于缺少水利工程,地表水拦不住,每年有2/3的水白白流走;黄河水引不来,每年43亿立方米的引黄指标,山西用了不到1/4。
山西省水利厅对症下药,积极探求到一条全新的“解渴”之道,即“多用地表水,少用地下水”,通过用水方式转变,实现水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让“水瓶颈”变成“水支撑”。
此政策按照“先蓄水”再“供上水”的步骤,利用“十一五”期间建成的35项应急水源工程,新增地表水供水能力,通过河库连通,由点成线,由线织网,到2017年建成“两纵十横、六河连通、覆盖全省”的供水体系,把费大劲蓄的地表水送到最缺水的地方。
为完成大水网的覆盖,山西2014全年要完成隧洞掘进200公里,管道铺设60公里,同时还要有与之配套的小水网协调推进。据了解,山西大水网建成后,全省总供水能力将达9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供水量翻一番,地下水占比将从2/3降到1/3,将彻底扭转不合理的用水结构。
为充分发挥“大水网”的作用,山西省水利厅还在46个“大水网”受益县启动了“小水网”供水工程,与大水网配套,确保大、小水网协调推进,同期受益。“小水网”作为“大水网”的“末梢”,也是受益于县里水利工程的“龙头”,它建在农民身边,辐射田间地头。
山西创新“以煤补水”的生态补偿机制,采取水网“大手拉小手”的新方式,是一次结合实际的成功创新,它既有效地解决了山西省缺水的燃眉之急,又为以后方案的提出提供了好的借鉴。虽然通过此方式能使山西用水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但是节约用水,文明用水的好习惯决不可摒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