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扶贫有准头,百姓有奔头

27.10.2015  19:16

              “从前觉得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是说梦,如今这梦真变成活生生的好光景了。”说起这几年的变化,太行峡谷中的长治市壶关县桥上乡大河村民崔贵珍一会儿流泪,一会儿欢笑。她一家6口人,有山地不足一亩,以前日子过得叮当响,吃的是“清汤寡水”,住的是遮不住风雨的窑洞。如今村里发展太行峡谷旅游,她家彻底“拔掉了穷根”,她卖山果、中药材,老伴干绿化维护,儿子搞建设,全家一年收入10多万元。“在县城买了楼房、小汽车,孙子孙女都念了大学!”

              大河村“夹在太行峡谷旮旯里”,全村813口人,多年来“汗珠子甩八瓣儿刨闹不够吃穿”,人均收入不足千元,是长治市有名的贫困村。4年前,省扶贫工作队驻村把脉问诊,敲准了“发旅游财”的扶贫良方。几年间成功开发了太行青龙峡景区,村上的旅游日渐火爆,仅农家客栈就发展到1000张床位,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全村一举摆脱“守着金山银山没饭吃”的苦日子。

              大河村的变化是山西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

              山西小康不小康,关键要看太行和吕梁。全国共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山西就占了太行吕梁两大片,涉及全省58个贫困县、7994个贫困村、329万贫困人口。山多地少、干旱少雨、信息交通闭塞,脱贫致富困难重重。

              “再难治的病总有对症的良方。”省主要领导深有感触地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能救急一时,不能解决长远脱贫致富。近年来,山西扶贫变输血为造血,在精准上下功夫。省委省政府组织1.16万名领导干部,带领所在单位的扶贫工作队和25.6万机关党干部驻村帮扶,以帮助贫困村制定一个脱贫致富规划、发展一项特色优势产业、解决一批民生问题等“六个一”为目标,和当地农民一个县,一个村,一个农户地寻病根,找良方,对症施治。

              针对贫困户致富没产业,山西启动实施片区扶贫开发工程。从2010年开始,省财政连续4年投入扶贫资金11.2亿元,支持50个贫困县实施片区开发,2070个贫困村、58.7万贫困人口直接受益,项目区农民年人均增收900—1600元。

              2013年,全省启动实施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通过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大力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产业扶贫,开辟出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价值、农民增加收入的多赢路子。两年来,已有200多家省内外企业落地贫困地区,开工建设产业开发项目233个,累计完成投资近371亿元,带动近31万贫困户发展生产,吸纳近7万贫困村劳动力就业增收。

              干旱、高寒山区是山西36个国定贫困县集中分布的地方,很多村散落在荒山深沟里,温饱尚难,脱贫无望。为此,山西每年安排5亿专项资金,扶持10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同时,为让搬迁农民有钱赚,去年省财政又新增扶贫资金8400万元,专项支持搬迁群众搞产业开发。截至去年底,全省已累计搬迁1万多个山庄窝铺,让23.7万户、85.8万贫困人口住上新房,有活干,有钱赚,增收脱贫,生产生活方式有了根本改变。

              省扶贫办主任王立伟介绍,目前,全省贫困群众增收脱贫步伐显著加快,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由2010年2529元增加到去年的5309元。农民感慨说:“这回真是把水浇在了根上,钢使在了刃上,脱贫致富有了奔头。”

责任编辑:赵怡敏    审核:赵怡敏    审定:曹利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