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戏曲 让人如痴如醉
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堪称“戏曲摇篮”。仅以元代戏台而论,目前全国所发现的元代戏台,基本上都在山西。如临汾魏村牛王庙元二十年建的“乐亭”,临汾东关村元五年建的戏台,翼城武池村乔泽庙元九年建的乐楼等等。“山乡庙会流水板整日不息,村镇戏场梆子腔至晚犹敲”,山西农村土戏台上的这副描联,对三晋戏剧的繁荣程度作了如实写照。
山西戏曲源远流长
早在汉代,山西就出现了戏曲萌芽。到了北宋年间,山西各地到处活跃着诸如滑稽戏、影戏、歌舞戏、百戏、技艺戏等多种土戏,这些土戏当时已是中国戏曲的雏形。后经泽州(今晋城)说唱艺人孔三传把单宫调改为诸宫调,就把山西的戏曲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到了元代,戏曲艺术日趋鼎盛,而山西,不仅“名伶辈出”,同时还成了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
据《元史类编》载,伟大的元代剧作家关汉卿也是山西人。《元史太宗纪》《山西通志》《蒲州府志》还记载说,在当时的晋南,村村有庙,有庙又必有戏台。在元延佑六年的《重修照应王庙之碑》上,记述着当时群众在广胜寺观戏的情景:“每当三月中旬八日,居民以令节为期……相与娱乐数日,极其厌,而后顾瞻恋恋,犹忘归也。此则习以为常。”由此可见元代山西戏曲艺术是极其发达的。
到了明代,山西蒲州、陕西同州、河南陕州一带的民间艺人,又大胆地把北杂剧唱腔进行改革,特别是处于换板式样的需要而加入一付枣木梆子,这样就在山西境内出现了“蒲州梆子”戏。后由蒲州梆子分别与晋中、晋北、晋东南等地的土戏及风俗人情相结合,就又逐步形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这就是山西“四大梆子”的来历。清康熙四十二年,康熙皇帝西巡至洪洞,曾观看过梆子戏。
清朝中叶,中国戏曲开始了“花部”(即梆子戏)和“雅部”(即昆曲)之争,山西民间赛戏之风也日趋炙热。大村镇往往同时邀两个戏班演出,叫做唱“对台戏”,观众对戏班的要求和期望也就更高更大了,这就鞭策他们在艺术上精益求精。
戏曲剧种规模宏浩
山西戏曲艺术,除了悠远深厚的历史渊源,举世瞩目的作家,古朴珍美的出土文物外,品类繁多的戏曲剧种,也居于全国首位。
山西地方剧种中的“大戏”,是人称“山西四大梆子”的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其中,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同根异枝,一脉相承,皆为梆子声腔的正宗。
蒲剧,又称蒲州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戏中最古老的剧种,因起源于晋南蒲州(今永济县)而得名。它形成于明末,盛行于清代,剧目多达1000余个。慷慨激越而又委婉柔和,粗犷豪放而又细腻缠绵的艺术风格,特别是浓厚的地方色彩,使蒲剧在晋南民间深受喜爱。许多赞赏近代蒲剧及著名演员的谚语,至今仍流传不衰:“宁误打夏收秋,不误广盛《藏舟》”“宁看存才《挂画》,不坐民国天下”,谚语里说的(孙)广盛,(王)存才,都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红极一时的名旦。
与当地的秧歌及说唱艺术相融合,形成了中路梆子。清朝同治以后,随着晋中地区的祁县、平遥、太谷汇兑业的发展,钱庄票号相继成立,经济更加繁荣,中路梆子也出现了新的生机。不少爱好戏曲的商贾东家,邀请驰名艺人到家中,优礼厚待,搬演戏文。一些文人也兴致勃勃地参与了戏曲的创作,再加上诸多业余戏曲爱好者的闹票、打坐场的频繁演唱,使中路梆子的名气愈益响亮,开始流传到河北、内蒙古、陕西、甘肃等地,博得当地人喜爱,以后,就以“晋剧”称名于世。
受到蒲剧传播的影响,晋北产生了声腔激越,风格豪爽的北路梆子。明朝末年二次大规模移民使大量晋南人迁居晋北。移民心恋故土,喜闻乡音,使蒲剧在晋北渐渐传播开来。在与当地语言和民间艺术的融合中,最终形成了以古代燕赵“慷慨悲歌”的边塞风骨遗绪为基本特色的北路梆子戏,其代表剧目《金水桥》在全国极负盛名。
上党梆子,起源于素有深厚戏曲传统的古上党郡泽、潞二州,由明清时期外地传来的罗罗戏、卷戏和地方小戏俗曲,融汇从晋南、晋中流入的梆子戏而成。剧目《闯幽州》《三关排宴》颇有影响。
地方小戏扎根落户
与“四大梆子”相对而言,诸多山西地方小戏,则似繁花锦簇,更显瑰丽多姿。
上党落子和晋南眉户,是小剧种中的大剧。前者源于河北武安,后者经陕西眉、户二县传来,经百年流传,已在山西扎根落户。
“碗碗腔”剧种因地域不同而风韵通异,如“曲沃碗碗腔”“孝义碗碗腔”。至于地方性的其他小戏,二人台、小花戏、繁峙蹦蹦、耍孩儿、凤台小戏、蛤蟆翁、拉活戏、跳戏、河东线腔、上党皮簧……更是品种繁多,不胜枚举。
山西山多,自古交通不便,这本来是不利条件,然而,恰恰因此,山西也保留了许多古老剧种。如晋北的“赛戏”,又称“赛赛”,晋南的“锣鼓杂戏”,晋东南的“对子戏”。这类戏没有唱腔曲调,尚属于“吟诵体”戏剧,仍保留了“竹竿子”表演形态的村社百戏风貌。
也有一些剧目是反映当地原始风情的。赛赛戏有出剧叫做《斩旱魃》,过去天旱祈雨敬神要演它,从台上演到台下,装扮旱魃的演员可以在食品摊上随便抓东西吃。摊贩们不以为嫌,反倒认为可“利市”。最后戏再演回台上,表示斩了旱魃以后可以风调雨顺了。这类剧种,相当于剧史研究的“活化石”,在全国独一无二,极为珍贵。
表演真挚,做工细腻,尤善用特技来刻划人物,是山西戏曲的显著特色。诸如翎子功、帽翅功、髯口功、梢子功、椅子功、幡子功、跷子功、喷火功、手绢功、水袖功,都是有口皆碑的山西戏曲“一绝”,为省内外观众和同行所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