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开门”推进气象现代化
“既要立足自身,还要向外,面向政府部门需求,‘开门’推进气象现代化。”山西省气象局局长柯怡明认为。近年来,山西省气象局立足省情,自觉把气象工作融入参与服务全省转型发展的大局中去思考、谋划、部署,深化部门合作,突出地方特色,上下联动,全力推进气象现代化,更好地服务山西经济社会发展。
深化合作共推气象现代化
“实现气象现代化重点难点在基层,既要加强顶层设计指导,又要借助各级政府部门的力量。”柯怡明说,继2010年省部合作协议签署后,面对新时期新发展新要求,山西省气象局领导班子多次汇报,经过努力,气象工作于2013年初纳入省委省政府目标考核,形成了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考核,有利于山西气象事业发展的工作格局。
根据2016年5月省发改委和省气象局印发的《山西省“十三五”气象发展规划》和2013年4月省政府印发《关于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中国气象局和山西省政府2017年6月签署共同推进山西气象现代化建设合作协议,双方共同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人影保障等六大工程。省委省政府还将气象防灾减灾和为农服务等现代化工作列入专项督查内容。
与此同时,省气象局统筹规划和部署,与太原、大同、晋中、阳泉、长治、晋城、临汾、朔州等市政府,以及20余个省直部门签署合作协议,市气象局与县政府签署局县合作协议,市县政府纷纷出台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文件,上下协同共同推进气象现代化;确定长治市、寿阳县、侯马市为市、县级气象现代化建设和深化改革试点,以点带面全面展开基层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现代化让气象服务“接地气”
安泽县黄花岭国有林场经营管理局局长任晓红对现代化气象服务表示肯定:“依据气象部门今年4月发布的霜冻预警、防霜冻措施建议和林区内的便携式气象观测仪数据显示,林场和气象局职工密切配合,在黄花岭选取50多处作业点,采取熏烟防御措施,成功保护连翘免受冻害。”
“气象局将市、乡、村三级负责人和防汛、地质灾害责任人、信息员全部纳入气象信息发布群,在气象预警大喇叭、显示屏、信息服务站基础上,还开通侯马气象微信公众平台,各类预警预报信息能第一时间传递给责任人和村民”侯马市张村乡西里村党支部书记牛月香说,气象局对当地葡萄、火龙果、油桃等特色大棚项目和农产品的气象条件与气象灾害进行分析、追踪,在大棚安装温湿度、二氧化碳报警仪,通过农业智慧云平台,方便农户及时获取气象要素信息。
“在临猗,影响农业生产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冰雹、霜冻、大风等,现在气象预警大喇叭系统覆盖边远农村,有效解决了气象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临猗县气象局副局长杨朝晖介绍,目前该县安装382个气象预警大喇叭,覆盖全县375个行政村。每天下午4点,气象局通过大喇叭准时发布未来三天天气预报,遇极端天气随时发布预警。气象预警大喇叭采用无线传输方式,通过北斗卫星预警信息传输与发布系统,第一时间播报预警信息。
在位于北景乡东翟村的临猗现代苹果标准化示范区,被当地人称为“果园气象宝”的智能气候监测仪就安装在果园里,主要观测大田的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气压、地温、降水量等气象要素。“通过分析农田小气候各要素的变化特征,寻找改善作物生长环境的办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实时监测果园多种环境条件,能很好地帮助果农合理安排生产,做到趋利避害。”杨朝晖说,“果园气象宝”一旦监测到果园湿度等数据超过临界阈值,就会及时提醒农户采取排湿等应对措施,气象现代化在特色农业服务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目前,已确定39种主要作物生育气象指标和农业气象灾害影响指标,结合运城、太原、大同3个农业气象试验站的科研试验工作,逐步形成对山西小杂粮、土豆、玉米、冬小麦、经济林果、设施蔬菜等主要作物的全产业链农业气象服务技术指标体系”山西省气象局副局长秦爱民介绍,今年组织研发了基于“互联网+”的山西气象综合服务手机APP平台,建立注重用户体验与参与、基于位置、按需推送的气象服务新业务,可为用户提供智能化、便捷的服务信息。
气象业务现代化稳步推进
“‘四大体系’建设作为新时期推进以智慧气象为重要标志的更高水平的气象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必须充分发挥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监测预报预警体系的关键核心作用。”柯怡明说。
针对山西气象灾害局地性、季节性强,灾情重、影响大以及特殊的地形地貌特点,气象部门把握防灾减灾需求,大力推进综合观测系统建设,全省109个国家级气象站全部建成新型气象观测站,建有1个国家级无人站、1731个区域气象观测站,还有沙尘暴监测站、温室气体监测站、气溶胶质量浓度观测站、酸雨观测站、闪电定位观测站、大气电场观测站76个;建成5部新一代天气雷达、4部“713”数字雷达和1部移动X波段天气雷达,天气雷达观测覆盖率达85%;建成2个极轨卫星接收站、14个静止气象卫星接收站和115个省、市、县级新一代气象卫星数据广播接收系统(CMACast),初步构建了地基、空基、天基一体化的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全省综合观测业务能力持续增强,气象观测自动化快速推进。
山西气象部门以精细化预报业务体系建设为核心,形成标准化无缝隙的精细化预报产品。建立了0-10天无缝隙天气预报业务,天气预报预警准确率稳步提升,全省24小时晴雨和温度预报准确率分别达89.6%和76%,较“十一五”末提高1.8%、9.5%。智能网格预报业务扎实开展,编制《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建设实施方案》,正在建立省市县一体化智能网格预报业务平台,开展全省5公里逐3小时分辨率的降水、温度、风等气象要素精细化智能网格预报业务。推进县级综合业务,建设了具备气象监测预警、产品制作、信息发布、资料查询、状态监控、业务管理等功能的县级综合业务平台。推进省所改革,围绕精细化预报、温室气体、环境气象等领域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构建开放式气象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全省天气预报预测能力不断加强。
近年来,气象信息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县级综合观测业务集成平台投入使用,实现观测-传输-质量控制的无缝衔接。推进底层资源集约化、数据资源标准化、业务系统一体化,建立了省级虚拟化标准资源池,目前承载70多台虚拟服务器,部署有数据收集、处理、共享等业务;建成分布式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为部门内外用户提供数据共享服务;建成统一标准的综合气象信息共享系统(CIMISS),作为气象业务、服务、管理的核心基础数据支撑平台,主要业务系统与CIMISS直接对接;建成以地面宽带为主、CMAcast卫星广播传输为辅的气象业务网络系统,利用虚拟化、分布式、大数据等技术加快气象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
“山西气象现代化有自己的亮点和特色,到2020年,至少提前30至60分钟发布灾害天气预警信息,让智慧气象融入现代化的方方面面,就必须不断创新,挖掘潜能,加快核心技术研发,不断提升监测预报预警的精准化、气象服务的精细化、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柯怡明对山西气象现代化工作提出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