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仪足式 山西后土圣母走进大英博物馆
母仪足式
山西后土圣母走进大英博物馆
本报记者 徐俊斌 介休市委副秘书长、新闻中心主任 宋建国
习近平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说:“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
水陆神仙画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见证。9月18日,山西省博物院典藏的国家一级文物明代水陆画《九天后土圣母诸神众》走进大英博物馆,参加 “明:皇朝盛世 50年(1400-1450)展”,这是大英博物馆继2007年举办“秦始皇兵马俑展览”以后,第二次举办以中国为主题的特展。此次共有42件国家一级文物参展,其中尤以出自山西的明代水陆画《九天后土圣母诸神众》特别耀眼,在赴英西巡启程前,新华、凤凰等国内各大媒体就纷纷报道了这一文化盛事。
“后土”在传统上属于中国本土道教信仰的神祗,本次赴英的国宝级明代水陆画《九天后土圣母诸神众》,出自山西朔州宝宁寺,内容为道教世界的“后土”。
但在山西还有一幅出自介休后土庙的与《九天后土圣母诸神众》同时期的明代水陆画《天妃后土十禅天菩萨》,反映的是道教信仰的后土圣母已成为佛教信仰里的后土菩萨。
这两幅国宝级山西“后土”为内容的明代水陆画,鲜活有力地见证了元明间儒释道三教关系已经具有了内质的演变,元明时期“三教合一”一词出现的观点是正确的。
目前,明代水陆画《天妃后土十禅天菩萨》由传统文化保护者、鑫达利董事长张小强抢救回山西本土,并给与了良好的典藏。
后土:永树母仪
大地之母 :后土是中国古人因对土地崇拜而信仰的大地女神,执掌阴阳生育,主宰大地山川,在人们心目中倍觉亲切和崇高,被视为“万物之母,大地母亲”。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源,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千百年来,民众为了生存达到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之目的,建庙塑像祭祀地母后土,以求赐福灭灾,带来吉祥康泰。敬奉祈祀地母后土已成为历代民众极为虔诚的宗教信仰之盛举。在台湾,“后土”被称为“地母至尊”或“地母娘娘”。
皇天后土 :中华文化中有“皇天后土”之说,“皇天”即玉皇大帝,主持天界,“后土”与玉皇大帝相配,主宰大地山川,是道教四御之一。
后土地位尊崇,国家有什么大事都要先报告给她请她处理,《周礼·春官·大宗伯》就说“王大封,则先告后土”。国家代名词社稷中的“社”指的就是后土,从轩辕黄帝亲到汾阴脽上祭祀后土开始,历代皇帝都要祭祀后土,并把后土列入到国家正祀中。宋徽宗册封其为 “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明清两代帝王在北京筑地坛祭祀后土。
永树母仪 :神是道的化身,又是得道的楷模。“道”无形无象,而又生育天地万物。“道”在人和万物中的显现就是“德”。故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人们对后土的信仰就是因为她以高尚的品格和宽广的胸怀滋生和养育万物。
在中华文化中,男人为天,女人为地,男子主阳主刚,女子主阴主柔,阳刚是动,阴柔是静,动静结合,阴阳平衡,天下太平。后土是女性的代表,母仪天下,所以天下女子都要效仿她,端庄稳重,勤劳勇敢,智慧慈祥,这属于坤德,也就是厚德载物。
九天后土圣母诸神众:走进大英博物馆
9月18日,山西博物院典藏的国宝级明代水陆画《九天后土圣母诸神众》在大英博物馆举办的“明:皇朝盛世50年(1400-1450)”展览中展出。这是山西文物首次在大英博物馆展出。山西博物院始建于1919年,荟萃山西文物精华,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又名不列颠博物馆,成立于1753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博物馆。
水陆画艺术成就极高,被称为“可移动的壁画”、“汉地的唐卡”,在艺术上,与敦煌壁画和永乐宫壁画一脉相承,目前研究的中心在法国、加拿大、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地。
《九天后土圣母诸神众》出自山西右玉宝宁寺。宝宁寺创建于明天顺四年(1460),寺内原存有水陆画一堂,共计一百三十九幅,现藏于山西省博物馆。
《九天后土圣母诸神众》高118厘米,宽61.5厘米,画面布局紧凑,色彩鲜艳,笔力劲健,极为珍贵。九天是道教三十六重天中的第九重天,后土圣母的居住地。
《九天后土圣母诸神众》中女神的美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后土圣母雍容华贵、仪态端庄,在艺术上,与敦煌飞天和永乐宫壁画中的女神一脉相承;在文化意义上,与西方的圣母玛利亚、大地之母盖娅、丰饶和生育女神阿施塔特等是相通的。此次,后土圣母正是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象征走进大英博物馆。
天妃后土十禅天菩萨:从圣母到菩萨
介休后土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明清道教古建筑群,庙内供奉后土娘娘,说明介休自古以来具有重要地位。
《天妃后土十禅天菩萨》出自介休后土庙,民国战乱年间流失到北京琉璃厂,原本一堂,现仅存该幅。在民间辗转流传,被传统文化保护者、鑫达利董事长张小强先生发现后抢救回山西本土,并给与了良好的典藏。
明代山西水陆画《天妃后土十禅天菩萨》中十禅天是佛教专有的空间名词,反映出了道教信仰的后土圣母已成为佛教信仰里的后土菩萨。该幅水陆画高175厘米,宽94厘米,绢本设底,工笔重彩画法,渲染十分细腻,用色丰盈充分,线条流畅柔和,整体布局疏朗,人物轻盈安详。特别是天妃后土头戴凤冠,双手持笏,衣袖宽大流畅,绦带飘扬,自然轻柔,极富节奏和韵律感,面庞丰腴,细眉小口,注视前方,既雍容华贵,又威严庄重。与右玉宝宁寺水陆画画风一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华艺术的瑰宝。
元明时期中华文化儒释道合一的见证
“孔子问道于老聃”,儒道互动由来已久。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自此有儒释道三家互动。北周时,开始以“三教”统称儒释道,中国文化逐渐形成儒释道三足鼎立之势。到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到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遵道、礼佛、崇儒,三教虽各自保持着独立的形态,不过相互间在观念和思想方式上,不断地进行交流和融合。北宋时,经过隋唐时期的三教讲论与融通,三教合一已经大致成型。这种“合一”主要表现儒、释、道在内在义理特别是在道德标准取向上走向融合。到元明时,三教无论是思想上还是形式上都走向了融合,体上会通,用上合流,同归于善,从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
明代水陆画《九天后土圣母诸神众》和《天妃后土十禅天菩萨》珠联璧合交相辉映,就是这种融合的鲜活证据,文化艺术价值意义巨大,“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