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青年报:山西取消贫困县GDP考核

15.07.2014  13:15

本报记者 王雨璐

昨日,我省2013年度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评价结果公布,对全省119个县(区)进行严格考核、评价。其中24个县(区)获评“2013年度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区)”称号,受到表彰,分类考评、规范一票否决项、争先进位等都体现了我省县域经济考核不唯GDP论英雄,尤其是取消国定贫困县“GDP”和“GDP增长速度”指标,相应地在民生改善部分增加“减贫人口”指标。

分类考评

据了解,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评价范围为全省96个县(市)和23个市辖区。96个县(市)按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发展取向、发展基础等分为三类:A类县(市)22个,为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的煤炭大县(市);B类县(市)38个,为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的无煤县(市)或煤炭产量较小的县(市);C类县36个,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范围内的县。县域分类每三年调整一次。

县域经济发展考评指标体系分为经济发展、经济结构、民生改善和资源环境四大类,96个县(市)考核评价指标为34项,A、B、C类县(市)采用同一套指标体系,其中C类县按扶贫攻坚的要求权重分配与A、B类有所不同,23个市辖区考核评价指标为32项。

山西省政府每年发布一次年度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评价结果。对22个A类县(市)综合考核评价前5名,38个B类县(市)综合考核评价前8名,36个C类县综合考核评价前7名,23个市辖区综合考核评价前5名,以及县域类别中名次进位最快的各1个县(市、区),给予表彰奖励。

山西省统计局人士告诉记者,在今年取消国定贫困县“GDP”和“GDP增长速度”指标,相应地在民生改善部分增加“减贫人口”指标,表明对县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对贫困县发展的考核,决不仅仅是对经济增长的考评,更不是简单以GDP和GDP增长率论英雄,而是更多地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和生态效益等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

  “一票否决”新增党风廉政建设

今年,山西省新修订了县域经济考核办法,对出现下列情形的县(市、区)实行一票否决,取消当年表彰资格,各县(市、区)在党风廉政建设、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环境保护、人口和计划生育等方面发生重大问题或事件的,实行一票否决,取消当年表彰资格,一票否决意见由相关责任部门提出,报省政府统一审定。

根据考核评价表彰奖励办法,孝义市、灵石县、柳林县、怀仁县、沁水县被评为22个A类县(市)的前5名,太谷县、临猗县、曲沃县等被评为38个B类县(市)的前8名,和顺县、河曲县、右玉县、武乡县等被评为36个C类县的前7名,太原市小店区、晋城市城区、太原市迎泽区、朔州市朔城区等被评为23个市辖区的前5名。其中,孝义市、灵石县、柳林县等24个县(市、区)被评为2013年度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区)。

争先进位获奖励

本次考核中,灵石县、河津市、静乐县被评为2013年度县域经济发展争先进位奖。

由于不同县域之间发展基础的差异性,基础较弱的县区即使经济发展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在短时间内可能也无法跻身表彰行列。为了鼓励后进县区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增强赶超意识,考评办法在表彰奖励强县的基础上,增加了争先进位奖励项目,即对于县域类别中名次进位最快的各1个县(市、区)也给予表彰奖励。设立争先进位奖,一方面加大了对后进县区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实力较强县区的比拼压力,推动争先进位,而不是高枕无忧。

微评:单纯以GDP为考核指标,显现的弊端被逐渐发现。在科学发展新风的吹拂下,惟GDP是从的政绩考核理念也发生了变化,科学化、差异化、增长质量、民生为重、绿色发展等,成为本次我省调整考核县域评价体系的关键词,多年一个套路的政绩“指挥棒”开始挥出新方向。格外引人注目的,对于贫困县的考核还将减贫人口列入指标,新政的变化体现出的是政策层面对民生的加码。

(责任编辑:赵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