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下川遗址又有考古新发现

17.08.2014  03:12

山西晋城下川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考古工作者在一处5×8米的开方地层中发现三处万年前的火塘、多粒禾类植物种籽和一些石器、石片。负责此次发掘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杜水生说,发现表明这里很可能是一两万年前人类的一个栖居地。关于发现的禾类植物种籽,需进一步做成分化验和碳14测定,才能确定种籽的所属时代,可能为探讨当时人类行为社会特征和对植物起源的利用方式提供重要依据。

下川遗址位于山西省沁水县城西70公里的下川村,发现于20世纪70年代,是我国北方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晚期的细石器文化遗址。分布于中条山主峰历山及其附近的阳城、沁水、垣曲三县毗邻的山岳地带,纵横二三十公里,以沁水县下川地区保存较好,遗存最为丰富,故称为“下川遗址”。经碳14测定,遗存距今在2.3万年至1.6万年之间。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过两次调查发掘,其成果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对研究细石器的起源和粟作农业起源有着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下川遗址大量出现的细石器,说明当时已经普遍地使用刀、锯、短剑、弓箭、标枪等复合工具,代表了旧石器时代石器制作技术的最高水平。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今年6月,下川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再次启动,就下川遗址的年代范围、所经历的气候变化过程以及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对应关系、下川人对石器原料的对应选择、石器制作技术的演变过程和石制品的空间分析,以及对动、植物资源的利用方式等进行考古发掘研究。

40年后再度进行大规模发掘,很快就发掘出3个万年前的火塘和禾类植物种籽。下川遗址究竟还埋藏着多少秘密?杜水生认为,下川遗址是一处人类经由高级采集经济阶段向农业社会生产经济阶段转型过渡的白金时期。他分析说,生活在距今2.3万年至1.6万年期间的下川上古居民,过着一种季节性宿营生活。火塘的使用显示他们已经懂得了对火的范围进行控制,将自然的力量为我所用,这在人类发展史上是一个跨越性的进步;周围用石子圈起的那口火塘,我们可以推测出古人已经懂得架起篝火、搭设炉膛,合理使用火源;一些分布在火塘附近三角地带体积稍大些的石块则显示,他们可能已经开始使用帐篷;对于火塘的功能有两种推测,一是加工熟食,二是取暖照明。至于炊事用的禾种是什么作物?目前采集到三种不同的种籽,还需做进一步的科学分辨。

为何再度发掘下川遗址?杜水生解释说,首先是随着学科进步,一些之前得出的考古结论现在需要拿出来重新审视;其次是以前的考古技术、发掘手段与现在相比明显落后,新课题催生了遗址的再度发掘。杜水生介绍:“与过去单个器物‘挖土豆’似的发掘方式不同,此次采用的是水平层逐层揭露法,就是不提取出来,整体呈现、平面揭露的方式。”他说,这样更有利于全面揭示和整体复原古人的生活面貌、行动路径与行为方式。

在下川村,现在仍流传着许多有关舜帝的古老传说,村民们也坚信他们是舜的直系后裔。下川是历山东麓的一个山间盆地,历山则是舜帝耕谷播德之地,“舜耕历山”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舜姓姚,有虞氏,名重华,现在的下川村仍以姚姓居多。

我省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山西省自然资源厅和山西省气象局6月8日18时5太原新闻网
特色民宿有点火 暑期“情怀经济”催热特色民宿
  田园情怀、窑洞情怀、大院情怀……如今,太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