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小型农田水利要建好更要管好
常年在农村从事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的省政协委员、菏泽市农业科学院院长黄兴蛟,此次参加省“两会”,就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实施管理,提出了几点意见。通过自身观察,以及与基层干部、群众交流,他认为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存在着项目设计不够成熟、衔接不够顺畅的问题;建成后,存在着因权属不清晰而疏于管护的现象。
“农田水利不仅要建好,更要管好,进一步提高水利设施的使用效率,突破农田水利的‘最后一公里’。”黄兴蛟说。
黄兴蛟认为,目前农田水利的建设流程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建设质量达不到预期。“很多地方准备项目比较急,准备时间不够,论证不够充分就报上去了。即便论证了,论证人也不一定很专业,项目的合理性就差了点。”黄兴蛟说。水利项目之间还存在着衔接不畅的问题,例如一些河道与沟渠修到了一起却接不上,无法使用。
还有些水利项目,要求地方政府配套。但一些地方无法完成资金配套,因此在工程总量有规定的情况下,在质量上难免打折扣。
黄兴蛟认为,农田水利普遍存在着谁来管、坏了怎么办、维护资金谁来出等一系列问题。他认为,农田水利设施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它不仅权属不清晰,受益者存在“搭便车”心理,而且涉及者太多,加之维护成本高,导致出现水利设施使用效率低的局面。例如水泥渠坏了一处,整条渠就用不成;一处涵洞压塌了,整块田地的水就排不出去。一旦出了问题,就需要在所涉及的各村、各户之间协调利益关系,但往往这个过程成本太高。
黄兴蛟认为,在项目立项时要改变条块分割的格局。目前,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在发改、农业、财政等部门中都有涉及。他建议,将这块资金进行整合打包,更密集地使用,提高资金效率,解决项目之间衔接不畅的问题。
“水利设施是个系统工程,还需要有专项资金、专人维护。”黄兴蛟说。黄兴蛟建议,各级政府拿出专门的小型水利维护资金,等到水利项目建设完成后,将维护资金交给乡镇人民政府,落实好乡镇政府管护的主体责任。
“从乡镇再往下,利益的协调就要因地制宜了。可以交给协会管,交给农民专业合作社管,也可以交给种粮大户管。”黄兴蛟说。
来源:新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