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水鼓起农民钱袋子
从城区出发向南驱车十几分钟,就来到了青原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放眼望去,生态种植区、标准养殖区、观光采摘区等八大功能区依次布局,生机盎然,丰收在望。这片昔日的易涝易旱土地如今已成为江西10个重点支持的示范园区之一,规模达到1.2万亩。
近年来,青原区大力实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集中连片推进农田水利建设,一块块中低产田成了“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加快促进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旱地成水田 粮食大丰收
青原区是一个农业大区,耕地面积21.4万亩。受资金投入长期不足的影响,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积病成险,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数据显示,2006年,青原区灌排设施完好率仅为34%,灌溉水利用系数不足0.35,全区有效灌溉面积仅为11.92万亩,只占总耕地面积的一半多。
谈及农田水利设施滞后的问题,与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富田镇花岩村支部书记胡寿增深有体会,遇上不好的年份,想要水没有水、不要水满田水,庄稼不是浸死就是干死,地里常常颗粒无收,一年辛苦白忙活,老百姓“欲哭无泪”。
来到花岩下王田垅,胡寿增指着“田成方、沟相通、渠相连”标准化农田笑着说,自打实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后,这里的老百姓“不怕涝、不怕旱,就怕种地少”,以前把土地让给人家种的群众现在也都回来种地了。
2010年,青原区被列入全国小农水重点县,连续4年投资16525万元,维修改造大小灌区53座,衬砌渠道1180公里,灌溉水利用系数达0.55,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74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3.59万亩。
青原区水务局工程师李池平表示,通过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全区年均增加粮食生产能力1.14万吨,经济作物产值151.61万元,受益人口达11.47万人,农民年人均增收120多元。据了解 今年青原区早稻总产量达到60717吨,同比增长0.3%,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
漫灌变喷灌 节水大跨越
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带动了青原区农业节水发展,大水漫灌变为喷灌。在新圩丛玉供港蔬菜基地看到,田间里布满了一排排的喷灌设施,从喷灌设施射出的水流匀匀地洒向蔬菜,个个精神抖擞,鲜嫩欲滴。
“只需按下电钮,几个小时就能把地浇透,省时、省力,还省水。”丛玉蔬菜基地负责人李文勇介绍,青原丛玉供港蔬菜基地总共有2000亩,百分之八十外销供港,全年经营的品种有30多个。
白云山工程青原区灌区农业节水成效更加明显。“以前8个流量灌溉农田3.7万亩,如今能灌溉6.68万亩,同样的水,不一样的效果。”灌区管理站站长王良旻说,最重要是渠道上放水、抢水大军没有了,灌区群众关系也好了。
根据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成果,青原区近年对农业发展重新布局,规划建设了花卉苗木观赏片区、生态蔬菜供给片区、井冈蜜柚果园休闲片区、畜禽养殖示范片区、特色生产加工片区、百里金花片区等“六大”特色产业片区,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培育无公害农产品14个、绿色农产品9个、有机农产品4个,年均节水能力1860万立方米。如今,富滩大米、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占据全区农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
农民成工人 钱包鼓起来
杨紫妹大妈,新圩镇栗溪村农民。如今,她已不再是原来的“泥腿子”了,而是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上班族”。2011年,她把家里的土地全部流转给新圩丛玉供港蔬菜基地。见到她时,正在新圩丛玉供港蔬菜基地上班。“在家门口上班就是好,干的是农活,却有稳定的收入,还能照顾到家里,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杨大妈如是说。
像杨大妈这样选择在家门口就业、创业的农民,在青原区还很多。近年来,青原区积极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流转,探索创新农民在土地流转中获得土地保底收益、土地劳力股份收益和产业化经营收益等多种收益的保障机制。土地流转“流”出了一条老百姓和业主双方获益的“真金白银”之路,促就了一批“联市场、建基地、带农户”的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营销大户的涌现。
据了解,2013年,青原区完成土地流转2.09万亩,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5家,创办家庭农场80多家,落实“千村万户老乡工程”6000户,荣获“全省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区”等。截至目前,全区共有4万多农户在现代农业链上实现了增收致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300多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4年9月29日